草鞋的编织技艺

黄海晨报 2019-02-12 09:07 大字

本报记者 谢岩 整理

一场连绵的秋雨之后,霜降节气前,我去往香河街道小莲村的王运兰老人家,对她的草鞋编织技艺进行采访。村委的牟晋强主任陪我往老人家走去,一路上晒着成堆的庄稼桔梗,树木也萧瑟地站着,一切都在朗澈的秋阳之下,秋阳与秋风一松一弛,推动着大地万物俯仰生息。王运兰和老伴住在村中的老年房里,地瓜、南瓜、柿子红彤彤黄灿灿地堆积着,另外我还注意到晒在缸盖上的高粱杆、玉米皮和立在荫凉里的蒲草。

王运兰,1940年出生,是北小庄村人。她年少时,村子周围有很多大水汪,长着漫天的蒲草与芦苇。一方天地养育一方人,因此,北小庄的草鞋,与七里河子的蒲包编织就成为村民的主要副业。如果日常有人嫌这嫌那,对方就会说他“七里河子起了火’’’ 烧包”,从这句歇后语就可以看出那时七里河子的蒲包之名气彰显。而草鞋的大量出现是因为贫乏,那时顶多每人有一双布鞋,年头穿不到年尾,除了处事为人和冬天御寒,其他时候只能穿草鞋。拉车的、种地的、大人、小孩都穿草鞋。开油坊的更不必说了,草鞋是榨油的工具之一。“拉车、推磨,指着这草鞋当行”,老人说。“指着当行”是日照的方言,就是“完全依靠”的意思。我在寻访时经常会听到一些深藏民间同时也即将消逝的方言,一并记录下来会让文字更加贴近乡村的原始生态,生长非遗的土壤本就是活色生香的生活。

北小庄基本人人都会打草鞋,不会打的可以去七里河子河边的“烟袋路”上买,6分钱一双。那时,最好的草鞋要用蓑衣草编,比蒲草光滑、舒适,现在蓑衣草不好找,就改用蒲草。王运兰说,1970年左右,一双鞋2毛钱,1980年1块钱,2000年10块钱,这几年涨到30块一双了。按照老人一天最多能做两双的速度,30元不贵。

老人领我到过道里,看她编草鞋的工具。一块木头上有两个橛子,木块被钉在地上的一个钩子牵拉固定,先搓好一根一米长左右的绳子’’’ 绳子的长度决定鞋号的大小,对折两次成为四根,把形成两个环形的那头套在带有橛子的木块上,另一头栓在腰上,边搓绳子,边在四根并排的绳段上上下穿梭、拉紧,鞋尖用较细的绳子,往后用粗绳。编到三分之一处左右两边分别加上一个绳扣,三分之二处同样加绳扣,编到鞋跟用较细的草绳捆好,鞋子前端系上一根细草绳作鞋带,一双草鞋垫子就完工了。草鞋垫子的工序并不复杂,但易学难精,一般人编的草鞋都没有王运兰编得平整,紧实。因此,王运兰的草鞋一直有销路,断续供养了她一生。唯一遗憾的是王运兰的这门手艺没有传人。

王运兰编的草鞋垫子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城关一带鞋帽的主流,到现在当然少人问津,目前她主要编那种带帮和后跟的草鞋,还有拖鞋。鞋底的方法跟草鞋垫子一样,不同的是,在编最外环的绳段时每行都要夹上一根草绳,以便完成鞋底后,作为经线往上继续编织鞋帮。新鲜蒲草是植物淡雅的绿色,用在鞋子上自有一种清新自然。为了增加舒适度,王运兰在鞋底夹杂了棉布条。为了美观,鞋子前脸用白色玉米皮做装饰。这样编织的草鞋与现代生活相距不远,较为熨贴。

王运兰还用高粱杆做盖顶、笸箩。老伴坐在马路边上卖着这些东西,旁边还堆了一些南瓜、地瓜、花生,像极了一幅《秋实图》。我们挥了挥手,告别王运兰,这个普通的世袭手艺人,她站在两旁都是柿子树的马路上,可能最终也不知道我是去做什么的。就像树上红彤彤的柿子,并不知道自己还背负着人们“事事如意”的祈愿。“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就是他们的生活状态。远处蔚蓝的天空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一切的,皆有的,都是万物静观皆自得的任意,自由与洒脱。

新闻推荐

日照市水利局以“工程化、项目化”推动工作全面提升

本报讯(记者陈颖通讯员王晓)2月11日下午,市水利局迅速召开党组会贯彻落实省市“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会议精神,...

日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日照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