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在搪瓷碗里的故事
本报实习生 陶兴垚记者 李馨怡
“要说40年来生活变化的见证者,当属家里年龄最大的一只搪瓷碗。”在西峰世纪城装修一新的家里,年近70岁的老人田占兰告诉记者。从包产到户到子女工作,从农村走到城市,这只用了40多年的搪瓷碗,她走到哪儿带到哪儿,承载了她太多的“记忆情怀”。
田占兰的搪瓷碗比普通的碗稍大,比盘子要深,宽宽的一圈边缘,没盖子、不保温,材质样子十分老旧,有几处还掉了瓷。
1967年,田占兰嫁到了华池县城关镇杨庄子村,年仅十七岁的田占兰成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那时候丈夫要上班,家里的孩子都小,就我一个主劳力。”田占兰回忆,那个时候要集体出工,记工分。全年几乎天天都得出工,挖土、挑粪,割草、收水稻、玉米、小麦等,什么活都干。
华池县山多沟深,能耕种的土地少,生产队分配的任务多是平田整地,别人家劳动力多的,来回一趟就把任务完成了,而田占兰家就她一个人在生产队上劳动,得好几趟才能完成。
高强度的劳作自然需要更多的能量补充。在那个粮食和蔬菜短缺的年代,人们吃的都是大锅饭,所以就需要一个大碗,就是希望能盛更多的饭。
改革开放后,农村土地包产到户。“有了自己的地,吃饱肚子不成问题,但还是以玉米、小麦、红薯等杂粮为主。白米白面只能在过年期间吃几天,最大的奢望是能天天吃大白米饭。”田占兰笑着说,“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这个大粗碗就是他们争夺的对象。”
大碗的用途不仅体现在吃饭上,以前农村一年到头也吃不上肉,都是一个村子过年杀头猪,每户分一点。“一头猪就那么多,分到每家根本没多少,我们就把肉做成臊子,这样保存时间长,隔段时间还能给孩子解解馋。”田占兰告诉记者,臊子就是一大碗,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或者有什么大事情了,才会用勺子挖一点放到菜里炒着吃。
如今,田占兰的三个孩子,两个工作,一个经商,已经三世同堂的她从农村搬到了城市,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偶尔也用这个碗吃饭,孙子都笑我说这是个盆。”田占兰笑着说,现在饭桌上用的都是小碗,副食与主食也颠倒了过来,以吃菜为主,主食成了副食,吃完菜后吃一小碗米饭。人们的饮食观念已经变为什么有营养、什么能防衰老、怎样搭配能保护健康就吃什么,蔬菜、肉类要新鲜的,还得是绿色食品。
如今洋瓷碗显然用处不大了,但田占兰还是把碗留着,有时候会盛个汤、装个菜,教导子孙珍惜粮食和现在的好生活。
对田占兰来说,这只搪瓷大碗,承载的不仅是她的一日三餐,更是她40年岁月的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左红霞)日前,华池县委组织部和宣传部联合举办了“扶贫扶志扶智”专题轮训班,全县近千名贫困户代表进入课堂接受...
华池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华池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