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汉唐,让麦秆“长”成名画 ◎文/图 半岛记者 朱佳鑫 刘文

半岛都市报 2019-03-02 01:19 大字

麦草画又叫麦秆画,是我国民间独有的特色工艺品之一。它兴盛于汉唐宫廷,和剪纸、布贴一样是一种剪贴艺术,历史悠久。

在咱青岛的西海岸新区泊里镇朱家河村,就有这样一位麦草画艺人,他叫丁锡森。原本只能引火烧炕的田间麦秆,在丁锡森的手里摇身变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栩栩如生的画作。和麦草画做伴几十年,期间的艰辛和喜悦都被丁锡森绘制到了麦草画里。

能力与毅力的考验

一幅麦草画的创作要经过选料、浸泡、剖秸秆、熨平、刮里子、裁料、拼接、构图、上色等多道工序,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都是一种考验。

怀着对麦草画及创作者的好奇心,记者来到泊里镇,见到了丁锡森和他的麦草画——有恢弘大气的山水风景,有精致典雅的花鸟鱼虫,还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等,每一幅都巧夺天工,特别是一幅历时8个月创作的麦草画《长城》,高4.5米,宽2.4米,令人赞叹。

在丁锡森的工作室,记者看到简单的工作台上放着不同型号的电烙铁,只见丁锡森拿起电烙铁,利用烙铁停留在麦秆上的时间长短、手力的轻重,给麦秆烙出深浅不一的颜色,线条时而纤细,时而粗犷。像往常一样,丁锡森一屁股坐下去就静静地沉浸在创作中……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丁锡森,对农作物的了解与情感比一般人浓厚。在他心中,麦秆是非常漂亮的,顺滑、有条理,泛着油润的光泽。以前人们在田间地头劳动休息之余,心灵手巧的村民会用麦秆编一些小动物、小玩具,比如小马、蝈蝈笼子等,让他对麦秆产生了不一样的情感。

由于祖传的麦秆编织技艺比较粗糙,加之对麦秆的特殊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丁锡森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创作麦草画。兴趣就是动力,丁锡森一边拜师学习麦草画的各种技艺,一边潜心研究制作。

几十年前,丁锡森只是把麦草画当成一种业余爱好,因为他当时还要务工劳作,花在研究麦草画上的时间很少,只能利用一些空闲时间去做,困难不少,饱受失败的挫折,长时间做不出一个像样的作品,他也犹豫、徘徊,但怀着内心那份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仍咬牙坚持着。一次,他将自己创作的一幅比较满意的麦草画试着拿到市场上摆卖,想经受一下社会的考验,没想到很多人看好了。这一下给了丁锡森很大的信心,他觉得麦草画应该做下去,应该做好它。从那以后,他有时间就创作麦草画,四处求教,充实自己。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像样的作品逐渐多了起来。

一开始只能做小画,随着技艺不断提高,丁锡森开始创作大幅作品。因为做大画,麦秆的长度不够,熨烫的难度也很大,当时国内还没有能做出巨幅麦草画的人,怎样能把大画做好,就成了他的目标。不断钻研、试验、失败、再试验,最终创作出了巨型麦草画,开辟了国内麦草画的先河。如今几十年过去了,一路坚持下来,用丁锡森自己的话总结就是:“真叫一个千辛万苦。”

传承与现实的矛盾

新人为了生存不甘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行事,而是紧跟时代的脚步,迎合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有迷惘,甚至为了生存而挣扎。但他们在一步步地往前行,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传统手工艺才得以生存发展。

说起麦草画的传承,丁锡森感触颇深。以前,麦草画并不被重视,大多数人也不了解麦草画。在麦草画的传承方面,不能不提他的老师许衍友。几十年前,两人为了麦草画如痴如醉,都放弃了已有的事业。

据丁锡森介绍,许衍友老人也是继承父辈的手艺,在吃不上、喝不上的年代,一直坚持着,没把麦草画这门手艺丢弃,为此经受了很多挫折,还有家人的不理解。许衍友的儿子许加梓之前有自己的工作,朝九晚五。当时家里兄弟姊妹5人中,没有一人支持父亲创作麦草画,更不想做许衍友的传承人。后来,许加梓认识到麦草画的艺术价值,于是回到家里,郑重地跟父亲说,他要融入到麦草画的制作、传承中。

麦草画后继有人,当地政府也助力麦草画的发展。用丁锡森的话说:“麦草画能走到今天,应该是赶上了国家的大好形势,政府的大力支持,才有今天一点点小的成就。”

好的东西要发光,要有好的平台。现在泊里镇的麦草画已成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府的支持下,还建起了麦草画博物馆,面向市民免费开放。后期麦草画的制作、展览等都在博物馆里进行,形成一套完整的麦草画产业链条。天南海北的朋友可以在这里悉心观赏麦草画的制作过程与各类题材作品。

如今,75岁高龄的许衍友最是高兴,他认为麦草画能在他手中传承下去是这辈子最大的骄傲,他希望世人都能见识到麦草画的魅力。

麦草画的前世今生

作为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小麦历来被人们视为神圣之物,古人祭祀天地时就赋予了小麦极高的地位,它象征丰收和财富。麦草画采用的材料不仅有浓厚的民间味道,又有着吉祥高贵的象征意味。

从麦子出现的那一天起,我们聪慧的祖先就开始以麦秆为原材料进行艺术画的创作了,但由于历史变迁和社会动荡,传说中的麦秆画长期以来难觅其踪,直至秦怀王墓考古发掘时才出土面世。出土的麦秆画原作虽经两千多年腐蚀,仍然色泽鲜明,不失古朴本色,令人叹为观止。

关于麦草画有个传说,东汉刘秀被王莽追杀,万般无奈,藏于麦地之中,麦草随即化为树林保护刘秀。因此后人视麦草为祈福迎祥之草,遂制作麦草画,供奉朝廷。依此传说,东汉年间麦草画的艺术层次与寓意又有了历史性的发展与升华。

然而在封建的农耕社会,麦草画虽来自民间,却也十分稀罕,更因其作为贡品,所以很难走入平凡百姓家中,只能作为奇玩在皇家贵胄间赏析收藏。后来,民间艺术家呕心沥血挖掘研究古老的工艺技术,大胆进行实践,终使麦草画这一艺术之花重现人间。

近年来,众多艺术家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工艺进行改进,创造了许多既有传统艺术美感,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麦草画,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

丁锡森等人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民间工艺的基础上,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大胆改革、潜心研究、细心琢磨、多方求教,以灵巧的双手将麦秆用药水浸泡,采用熏、蒸、染,剖开、铺平等工艺,把麦秆处理好,又通过剪、贴、描绘、烫、打磨、上板等,直到最后的组合等三十多道复杂工序,精益求精,终于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作品,被人们称赞:“麦草画是点草成金。”

新闻推荐

这个辅警有点帅!

从2月27日开始,一段老人摔倒在马路中央被好心司机救助的视频在朋友圈被频繁转发。记者多方打探,终于联系到视频中的一名好...

青岛新闻,家乡的大事、小事、新鲜事。在每一个深夜,家乡挂心上,用故乡情为你取暖,陪你入睡。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