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聚沙成塔 惠泽后人——记《帝王之诗》、《庄浪之诗》编者郑世昌

平凉日报 2015-12-17 18:10 大字

□柳城嵘

庄浪县是伏羲、女娲的诞生成长地,也是大地湾文化的生育发展之地,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曾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全国文化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创造了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同时文人雅士也层出不穷,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走出了许多富有才华的人物,他们著书立说,薪火传承,为庄浪县的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帝王之诗》、《庄浪之诗》的选编者郑世昌就是他们中的姣姣者。

郑世昌,字号关耳,1956年2月生于庄浪县南湖镇,先后在庄浪县财政局、统计局、科协等单位工作,自幼深受父亲的熏陶,淡泊名利,喜好传统文化研究,对《周易》、《书经》尤其深钻细研,颇有心得。留意正史,同情帝王,爱好古典诗词,曾经创作诗赋佳作多篇。

《帝王之诗》是郑世昌积累十余年之所学,搜集整理的一部我国历代帝王的诗歌作品。2006年12月内部准印,出版发行。全书上下两册781页,约50万字,共收录历代50多位帝王的诗词134首。他站在科学的高度,用吸纳批判的精神,对我国封建帝王的诗词进行分析解读,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选编科学,评论精当,让普通读者看到了从未听闻的历代帝王诗歌创作的全部内容。

我读了《帝王之诗》一书后深受感动,与庄浪县博物馆馆长丁广学一起为他写了“帝王之诗,集文史哲理、社会兴衰、评析论证,取精用弦,聚沙成塔,光前裕后,功成志贺”的书法条幅,表达了我们对他的敬佩之情。

2014年3月,郑世昌又把历时8年搜集整理的近4000多首庄浪人和外地人歌咏庄浪的诗词作品,经过去粗取精,除伪存真,选取历代228位作者的诗词作品3000余首,分上下两卷,约46万字,取名《庄浪之诗》,由政协庄浪县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填补了庄浪古典诗词研究搜集的空白,完成了一项前无古人的大业。

庄浪县历史上文人著述不是很多,诗词作品大多散落在地方史志、文人著述、手写资料、书画唱和以及部分作者作品和地方文献中,旁骛繁杂,极不容易搜集整理,没有甘于寂寞、乐于清贫、敢于担当的情怀是很难胜任这一出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而郑世昌却立志做这些常人看来没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书中诗作从有关庄浪历史文化的古代文献开始,一直搜集到当代2000年左右,时间跨度达一千余年,涉及五个朝代的书籍100多种,作者300余人,有历代商宦、文人、当代领导、教师、职工、农民,还有9个女作者的作品。涵盖了所有作品和作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史料性。诗词内容上有历史变迁、社会兴衰、人际应酬、战争记事、风景名胜、农事丰歉,人物花鸟、改革开放、梯田建设、农家生活等方方面面,包罗万象,几乎把所有歌咏庄浪的诗作一网打尽。

什么人可以称为君子?简单地说,君子就是德才兼备的人。按照先贤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意思为知识渊博,记忆力强,仍很谦逊,做了许多有益的好事也不懈怠,这种品德高尚的人就是君子。郑世昌正是这样的人。

唐代魏征曾经说过:“容体不足观、勇力不足恃,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而显闻四方,留声后胤者,其唯学乎?”意为容貌不值得观赏,勇敢气力不值得依仗,出身高贵不值得夸耀,祖辈的光荣不值得称颂,能使四方知道自己的名讳,声誉影响到后代者,只有在学术上著书立说了。郑世昌正好做到了这一点。他淡泊名利,专心著作,昼夜不息,打电话联络,乘车找人,托人征稿,到图书馆查阅资料,自己搜集整理,分类编排,评论注释,辛勤劳作,历时八载,终于完成了这项空前绝后的事业,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老子云:“死而不忘者寿也。”人活百岁,总有一死,这是自然规律,死了不被人们忘记的才叫长寿。郑世昌倾尽毕生精力,著述编辑《帝王之诗》、《庄浪之诗》这两部厚重著作,流传后世,人人看到编者大名,如雷贯耳,业绩长存,这才是真正的长寿。他这种为传承庄浪文化而孜孜不倦、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追求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新闻推荐

赏景不“猫冬”

...

庄浪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庄浪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