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传统“赶”事倍功半“清、围、拖”帮大忙

凉山城市新报 2015-04-13 18:25 大字

两船把漂木围着准备扎成巨筏。 围漂船拖着被固定在一起的木头缓缓前行。

(上接A10版)1998年长江上游禁伐后,长江上游各江河的漂木基本清运完毕,但在四川省西南部、地处深山里的二滩库区,正遇上二滩水电站蓄水发电,其库区漂木便迂回“不走了”,有时还随回水回漂,这些在二滩库区沉积了40万方、约130万根木头,这让四川省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原雅砻江木材水运局)的领导们头痛不已。正因为这个原因,1998年后在二滩库区仍保留了长江上游的最后一支赶漂队伍,他们在1998年、1999年和2000年上半年分别赶运了7、12、7万立方米漂木。2000年下半年二滩库区只剩下了这最后的14万立方米木头,也是长江上游的最后漂木,一个赶漂任务中最难啃的骨头。

2000年年末  

赶漂最后的14万方木头 

2000年岁末,在一阵“突突”声中,地库区来了一支机动船队,8只大大小小的船在江面上忙碌着,打破了二滩库区深处的宁静,船头船尾上到处站着手持爪杆的汉子们,他们使劲驱赶着江里或岸边的漂木。

2000年底,他们采取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我国木材水运史上规模最大、最为奇特的一次赶漂,也是长江上游的最后一次赶漂。这次赶漂负责人、四川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局长助理张宗学说:“这种赶漂在中国船运史上从未有过。”

11月26日,记者经崎岖山路,坐快艇、乘游艇,好不容易才在米易县与盐源县交界的二滩库区找到他们。那时他们已经经过了40多天的艰辛赶漂,完成了100公里的江面清围任务,仅剩40余公里。那里很偏僻,人烟稀少,两岸夹峙江水,岸边坡上偶有农舍,静静的江面因他们的到来而热闹起来。宽七八百米的江面上,机动船们正忙碌着,几只大船将江面围成个口袋形,漂木一根接一根地被赶进去,这是一个国内从未有过的赶漂壮景。

2000年末,这次赶漂动用了8只机动船,人员共60人,赶漂由四川省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负责,四川省长江林业集团森宝公司下属的轮运公司组织实施。据了解,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要求,有关部门必须在2000年年内把库区沉积的木头清理完毕,还滩库区以清洁,让长江上游美丽,并且企业也能把漂木转移出去减少损失。

这次赶漂时间选择在库区蓄水在最高水位时、即海拔1200米的最佳时机,包括西昌市、德昌县、盐源县、米易县、盐边县属地库区,全长140多公里、水域面积108平方公里。由于木头不成团,木头漂于岸边或林中死角,情况复杂,时间紧任务重。张宗学说:“这次总结了前几次赶漂经验,采取了清围办法,成立了清围领导小组,从10月15日起,从库区上端开始了清围式的赶漂,分局要求在12月20日结束这长江上游的最后赶漂。”

白天他们忙碌着,天黑了,赶漂队依然没歇着。大船的探照灯亮了,照着江边作业的船,只见在一团一团的光里,船在动,人在赶,漂木在游走。

我站在落满枝叶和橄榄的快艇里与这些同龄人一起,也拿着爪杆赶木头,木头却不那么听话,赶一会儿,便累得我腰酸背痛,可以想见这次赶漂的艰巨,赶漂人的劳累。

这次最后的赶漂很苦很累。从10月15日起开始赶漂,赶漂队员每天从早干到晚,有时直至深夜,没有休息过一天,不管风吹雨淋日晒。曾遇下雪,有的人冻得发抖,可也没放下爪杆去休息;曾遇下雨,他们还披着雨衣坚持赶漂。30多岁的赶漂人李义华说:“虽然现在森工企业不景气,职工日子苦,但大家说干就干,也没啥说的。”

这个赶漂队伍所属的轮运公司仅有80多名职工,这次出来了60名,公司里剩下的多是女职工。

他们是工作在船上,吃喝拉撒睡全在船上,一般没有特殊原因不得离开船。吃缺菜少荤,业余生活也非常枯燥,即使离家不远,在两个多月的作业时间里也不能回家,想家想亲人也只有在休息的时候看看随身携带的家人照片。

在这全是男人的堆里,也就有了一些故事。船上有一副望远镜,休息时,常有人望向岸边女子,以致望远镜传来传去不知传到了谁的手里。偶有过往船只上有女子的身影,也成了一道养眼的风景。

这支赶漂队伍里,干活的时候你看不出干部和职工,无论干部职工都一样在赶漂,正因为有这样的干部,带动了全体职工,才使这个整体发挥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作用,才使这么艰巨困难的赶漂进度提前在预期以内。

船上大多是中青年的赶漂工,他们从父辈那里就一直沿用下来的赶漂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目前这种复杂情况,赶漂人也采取了前所未有的赶漂方式,人站船上,或抓或拉或拖或拽或推……遇上难度大的区域,大家拼命干一天也就只能推进几百米。大多的时候,一天也就赶一两公里,好的时候能达三公里。看到船身伤痕累累,大家都很心痛,但是没法,只有这种办法才能对付这些最后的漂木。这次赶漂说具体点就是“清、围、拖”,是木材水运史上的一次创举。

清:岸边是清的主要区域,一般是快艇在最前面,利用其机动灵活特点,专钻密林死角,大船在后面进一步清理,无论大船小艇,总在密林死角里钻、冲、突、撞…… 实在赶不动的就用绳索捆住,用船拖尾或绕到背后用船拱、靠、推,大小船们十八般武艺用尽。 

围:由几只大船拉,轻漂船使劲,凭借钢绳,把江面上的众多散木围住,然后困成巨筏,把筏固定在江里待拖,赶漂队又前进开始于新的清围。

拖:这次拖木另有两只拖轮,拖轮将赶漂队清围下来的木头群筏一个又一个地拖走,由于筏又重又大,常常是拖轮行进速度很慢。拖轮将木头拖至大坝附近的红果木材转运场,木头才在那里被打捞上岸。拖轮就这样一趟趟往返于二滩库区,直到拖完为止。

周继强,当时只有20岁出头,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别看他年纪轻,却是一个经验十足的“老漂”,从1998年至那次最后的赶漂他都参加了。他介绍:1998年,二滩库区的赶漂船是一支轻漂船,共8人。因为江面上木头太多,他们用钢绳一端固定于岸边一大树上,由轻漂船拖绳围木头,将木头围成一巨筏,直径数百米,约900-1500立方米,再由拖轮来拖。拖漂木巨筏速度极慢,从德昌县热河乡到大坝附近的红果转运场约74公里,可拖木船拖着成百上千的木头日夜兼程也要走15天,借风力最快时达一小时一公里,但大多时候也就一小时几百乃至几十米。1999年的赶漂船只是一只轻漂船,共5人,后来又配了一只机动船。这次赶的是风漂,风漂就是用钢绳拦断江面后,当从上游吹来风时,解开钢绳,漂木就挤挤捱捱地向下漂,而当从下游方吹来风时,又赶紧拦断江面,防止漂木回漂。只要钢绳拦漂木达一定数量后,就又围扎成筏,由拖轮来拖。每次赶漂队出来一般要五六十天,最多时也就二三十人。这两种方式的赶漂,也只有在二滩这特定的条件环境才产生这么奇特的赶漂,创造了木材水运史上的奇迹。

这些最后的漂木或散漂在水中,或挤在岸边,或躲在密林,这次都被一一清理于净。赶漂后的湖面,终于洁净,终于澄碧,越发显出其二滩“高峡出平湖”的妩媚与秀丽。(下转A12版)

新闻推荐

董志金 “河南村”的抗战老兵

建国初期,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建设和发展准备大展宏图。董志金(右三)也是其中一员。图/翻拍丁有为文/本报记者丁有为西昌市高草乡有个以河南人聚居的“河南村”,当地...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