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会理新安四川唯一的傣族乡

凉山城市新报 2014-11-03 19:17 大字

杨美珍老人(左一)会说傣语,会唱傣歌。 瞧,这棵神树有多大。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地图最南端有一小块地方,它仅与云南隔着一条金沙江,由会理县的几个乡镇构成,其中一个就是新安乡。这个四川省最南端、也是四川省唯一的傣族乡,总是让人浮想联翩,那里是不是由凤尾竹围绕满山的地方?是不是到处都是穿着露腰的傣家姑娘在泼水节里窈窕着的青春身影?

[新安其乡]

人们印象中的傣族是在云南,其实除云南以外,四川也是傣族人口较多的省份。看地图便知道,四川省内的傣族主要居住在与云南隔江相望的金沙江流域,与江那边的傣族遥相呼应。新安到底有多少傣族?

据统计,凉山州2000年有傣族2881人,主要分布在会理、会东,而会理县境内傣族人口的90%都集中于新安乡。2014年10月,新安乡提供的傣族人口为1286人。

新安乡东经102°06′,北纬26°10′,其面积86.1平方公里,离会理县城109公里。境内最高海拔是2074米的龙茂山,最低海拔为850米的鱼木鲊,乡政府驻地新开田海拔1100米。

虽与云南隔江相望,但两岸人民交往频繁。新安有一俗称“就陇”的山梁,旧时从云南过来的人常在此歇息;今天交通更加方便,经常有新安的乡民乘车到江边,渡船到武定,泡了温泉才返回。

新安行政区划分也是几经变化。从民国末期到1950年属绿普乡,1953从绿普乡分出设新安乡。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时,成立新安公社。1983年12月,改为乡,辖新开田、河地、回龙村、马鞍桥、龙茂山5个村共31个村民小组。新安之名以境内“新开田”、“马鞍桥”两地各取一字得名。后“鞍”字简写为“安”。

擅长农耕的傣族人喜欢傍水而居,新安傣家人也不例外。农业主产水稻、玉米、小麦、甘蔗;养殖业以猪、牛、黑山羊为主;虽处偏僻一隅,新安傣族乡的水电、矿产资源却极为丰富。

【“傣族进四川”其史】

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民族志》上载:“他们自称来自‘南京应天府大坝柳树湾\’,从凉山与云南省元谋、武定等县和四川省攀枝花市相毗邻的地理环境来看,他们应是上述两地傣族因谋生、联姻、避害等原因而相继迁入凉山的,至今他们与原地傣族进入凉山存在有诸多姻亲关系,交往频繁,习俗相同。”

“我们是江西大坝柳树湾来的,我们写家神都要写这老住址。”这在川滇结合部,甚至在成都平原的许多族群都能听到的说法。“傣族进四川”在四川省民族志和凉山州民族志上、以及专家的众观点里,一个肯定的说法都是与“月鲁帖木儿叛乱”有关。月鲁曾是元末旧将,明洪武年间反叛,把建昌地区(现西昌一带)搅得战事不断。明政府派出大批兵力和动用地方武装力量进行征剿,云南景东傣族土官刀佩、安伏成等也带兵随明将前往征讨。战后大量军队和武装力量屯于当地,实行卫所制度的军屯,这位土司就地改兵为民,婚娶耕种,并成为长官司、土千户、土百户。正式记录傣族进入凉山的历史资料,现在仅有米易县《萨连安氏宗祠碑》。碑记:“景东土知府附陶承思亲领兵赴征剿,途中染病难行……请余带领前征……直抵叛倮月鲁巢穴……余世袭会川卫守御司迷易所正千户……”依此记载,傣族确系云南迁入,最早在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后来进入会理的傣族就更多了,县志又载:“其后,迷易、红卜苴傣族先后迁黎溪、通安一带定居。清代云南禄劝、元谋、武定等地傣族,或因战乱,或因亲谊,或因寻求土地耕种,多有过江进入普隆、新安、新发定居的。现今傣族人口分布在黎溪区普隆、新安两乡,共1612人;分布在通安区新发、江普、竹箐、杨家坝等乡共388人;其他区乡9人,全县合计傣族人口2009人;无聚居村寨,都和汉、彝、傈僳等族杂居。”

从云南迁到这里的傣族,大都是沙家的“佃户”和“差使”,沙家在经济上通过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两种方式剥削傣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政治上,沙家实行“庄头制”和“保甲制”,对各族人民实行双重压迫,凡沙家所属的村庄,每个村庄设一个“庄头”,专门为沙家收租、派役、逼债。同时,又在村庄内设国民党的“保甲长“监督和镇压人民。

值得一提的是,县志上说,傣族与汉彝各族杂居,相互交往时已通用汉语、汉文。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民族歧视,会理县内傣族多年自称为彝或“土里”,否认民族成份,至1985年经多次工作始认定为傣族。

【傣家文化其俗】

2005年5月,我到新安,有幸听见傣家民间文化人、78岁老人杨美珍唱傣歌,虽然歌词听不懂,但歌的旋律非常好听。旁有人给我解释了歌词的意思:“当官的不来我们这个地方,因为我们这些干烧得很。你们跋山涉水,对不起你们,为了傣族来到这个偏僻的地方。”

2010年再去新安,我又见着这位82岁的老人,她和一群老人正坐在村里那棵神树下聊天。如今,能象杨美珍老人一样用傣语唱歌的人可谓少之又少,就连日常能用傣语对话的人都已经难见了,多为上年纪的人。傣文大都在东巴先生(傣族的宗教师)中流行,许多东巴先生都有傣文经书,但在“文革”中破四旧时遗失了。目前四川的傣族都通用汉语汉文。 (紧转A13版)

新闻推荐

方寸之中显灵秀 叶秀珍的“领绣”人生

叶秀珍缝制的银人像衣领。银人像衣领。精编的篾片衣领。叶秀珍在用心缝制银人像衣领。彝家女子历来以颈长为美,生活中便十分注重颈部的装饰。除戴项链外,还要讲究衣领的样式、...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