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6 虽然他总在想蠢主意 但我喜欢

2021-09-14 07:52 大字

豆瓣9.6,虽然他总在想蠢主意,但我喜欢 原创 看理想编辑部 看理想进入9月,天气转凉,树上的黄叶也多了起来。

我们总说,秋天是一个关于丰盛和收获的季节,但大部分时候,我们只能在货架上挑选包裹好的、整齐划一的食材,离真正的收成已经非常遥远了。

前段时间,一档口碑纪录片为荧幕前的许多人带来了久违的欢乐与治愈,《克拉克森的农场》(豆瓣评分9.6,IMDb评分9.1)。

“暴躁老农在线劳作,辛苦一年颗粒无收”(@Pam ),豆瓣高赞短评如此总结。顾名思义,纪录片讲述的是农业新手克拉克森经营农场的故事。

在这一年中,克拉克森构想了无数的“天才商业计划”,但结果往往是——前一秒高呼“我可以!”,镜头一转,实际尝试过之后,“我不行”。

为何一部农场真人秀纪录片可以收获如此多的好评?《克拉克森的农场》,并非一部只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现代老头,如何摸爬滚打,面临种种吃瘪和窘迫的《变形记》,却也更不是一部歌颂乡村生活的田园牧歌。

在各种令人捧腹大笑的综艺效果之外,它还关于更多,乡村、农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以及某种未来。

01.

所谓乡村风貌,

就是无数看不见的小事的总和

纪录片的主角克拉克森,全名杰里米·克拉克森(Jeremy Clarkson),是著名的前《Top Gear》(又译《疯狂汽车秀》)王牌主持人,被昵称为“大猩猩”——以火爆脾气、毒舌犀利的吐槽,英式幽默,以及妙想天开的鬼点子与行动力著称。

在多年主持的汽车节目里,他曾挑战驾驶两栖汽车穿越英吉利海峡,抡起大锤、甚至用上了树枝和骨头来“魔改”汽车,把垃圾汽车改装成一架航天飞机送上太空,用车辆驾驶来诠释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的歌词……进行过种种放飞自我又浪漫不已的尝试。在《Top gear》中,克拉克森驾驶自制的“赛车”

在《克拉克森的农场》一开头,克拉克森需要先去购买农具,他第一眼就相中了一台与众不同、气势非凡的兰博基尼拖拉机(是的,兰博基尼其实以制造拖拉机起家)。

克拉克森一路就雄赳赳气昂昂地开着拖拉机回家了,原本以为这不过是拖拉机版《Top Gear》,他要在农场里大展身手,或是出现比如大拖拉机后面跟着一群鹅走过的反差镜头。

现实马上给克拉克森浇了一盆凉水,因为兰博基尼拖拉机,太!大!了!它不止大得开不进仓房,甚至也不符合农场的日常标准。

而光是前进齿轮和倒档齿轮都各有40个的复杂设计,让开了一辈子车,对汽车自信不已的克拉克森也措手不及了。在请来的专业外援的帮助下,好不容易才开动了拖拉机,将播种机挂上拖拉机的钩子。巨大的兰博基尼拖拉机,图/《克拉克森的农场》

克拉克森需要开始播种,他得按照直线行驶,操作体型超标的拖拉机艰难掉头,继续来回直线驾驶。很快,克拉克森厌烦了这种重复的机械劳作,他做了一种“创新”的路线设计,不用艰难倒车,交叉行驶出几条平行线路。

意料之中的,他把路线开得东倒西歪,而这还不只是行驶路线不够直线美观的问题,克拉克森受到了来自农场专业人员的严厉批评——

直线行驶,是为了在每八条轨道之间留下一行轨线,而之后一年的浇水、施肥、喷洒农药,甚至最后的麦子收割,都需要沿着轨线前进,随心所欲破坏的是后续所有行为的基础。

这不只是简单的“打脸”,而是对何为现代农业的一次直观展示,农业并不是像克拉克森在节目开头所想象的“把种子放在地里,然后天气自然运行,食物会长出来,而我正在度过我的滑雪假期——这就是我认为的农业”,而是一环扣一环,中间有太多精巧设计的环节。

在《Top Gear》中,突发奇想可能带来超乎的娱乐效果,而在农业中,突发奇想带来的往往是灾难。再比如,在购买了一群绵羊之后,克拉克森继续灵光一现,用无人机录制了狗叫声赶羊,最开始奏效了,但很快绵羊识破了无人机的招数,不再搭理自顾自跑走了,可怜的老头跑得气喘吁吁也没能赶上。

没办法,克拉克森只得老老实实雇用了牧羊人与牧羊犬,她娴熟地发出声音,就驱使羊群拢到了一起,按预想的方向走了。

这又是现代农业的另一面展示,即使科技变化与发展,但许多生生不息的传统依然有其生命力,而尤其在农业中,尊重专业,尊重生物,尤其是尊重土地、大自然与四季规律是尤为重要的。

《克拉克森的农场》没有灵光一现就成功的爽剧桥段,在构想了许多“天才商业计划”,一次又一次的被打脸——前一秒高呼“我可以!”,镜头一转,实际尝试过之后,“我不行”。

偶尔也会迎来成功,比如通过艰难的尝试(以及“氪金”聘请外援),终于让维多利亚时期的管道成功用以灌溉。更多时候,克拉克森重复着日复一日地劳作,开拖拉机穿行,修建篱笆,把糊在羊毛屁股上的羊粪蛋拽掉,帮助小羊接生喂奶……如牧场纪实文学《放牧人生》所写的,“每个事物和每个人某些时候都会被腌臜污秽“淹没“,这只是农牧生活的一部分。你要学着接受有一天会被溅一身屎,或口水,或胞衣,或鼻涕。

……就是这些小事填满了我们的时间,所谓的乡村风貌,就是无数这样看不见的小事的总和。”

02.

有人努力是为了离开,

但也有人努力是为了留下来

许多评论,都将《克拉克森的农场》调侃为“英国版李子柒”。

同样是田园生活的展示,同样经过了大幅中间环节的省略与剪辑,但最大的不同,或许在于李子柒类的田园生活视频,都以一个人为中心视角讲述,辅助的人员与环节几乎都被忽略了。

恰恰相反,《克拉克森的农场》将这些在其他节目中往往被省略的他人协作部分,都展示了出来。看完这档节目的人都会有种感觉,克拉克森并不是绝对的主角,没有了其他辅助的灵魂人物,节目甚至无法成立。

他们包括,上文提及的牧羊人艾伦(Ellen Helliwell),专业农场经理人“开心查理”(Charlie Ireland),以及年轻的农场工人卡勒布(Kaleb Cooper)等等。左:艾伦与拿着牧羊手杖与她牧羊犬。

右:剃毛中。图 / ins(shepherdess23)

除了放牧,艾伦还展现了许多精湛专业的技巧,比如在剃羊毛时,她的每一步都恰到好处,精巧控制住力度及角度,确保每一个修剪动作都能从羊身上剪下足够多的羊毛,但同时又保证羊每一次身体扭动时安全性,以防高速运转的锋利剪子在羊身上和自己手上划出伤口。

拽住绵羊,夹在腿间,手起刀落,一张完整的羊毛皮就很快被剥了下来。而绵羊抖抖身体,并未受到太多惊吓,就愉快地跑走了。“开心查理”带来的“好消息”

常常会带来“坏消息”的经理人查理,被克拉克森用英式幽默称为“开心查理”。查理无比熟悉农场事务,不断给克拉克森泼各种各样的冷水,农药必须符合规则制度存放,作物种植必须申报,农场作物商店必须得到当地社区的支持……

虽然一边犀利吐槽,但克拉克森还是按照查理的指示乖乖照做了。种植、生态与环保都有着具体的法律条款,这也是现代农业的真实和复杂,而许多考量,正是为了维护当地脆弱的农业生计与平衡。当然最重要的,遵守规范,是为了拿到政府的高额农业补贴。而节目中着墨最多的,或许也是与克拉克森反差最明显的,是年轻的农民卡勒布。

对比满世界周游的克拉克森,卡勒布21岁,几乎没念过什么书,最远只去过伦敦。卡勒布说自己家里一本书都没有,克拉克森惊讶地回答“我家里有整整一书柜让人惊讶的书”,卡勒布毫不犹豫地怼回去了,“那又怎么样,这些书你都看过吗?”

卡勒布的乐趣,是趁年轻更换不同的发型,因为“中年就秃了“,以及完成自己的农场事业。克拉克森最开始遇到的拖拉机问题,就是卡勒布帮忙解决的;而克拉克森许多异想天开捅下的篓子,也由卡勒布的专业能力负责善后,两人常常互相吐槽、拆台。来自卡勒布的吐槽

故事的高潮,是卡勒布驾车去伦敦,向各种高档日料餐馆销售克拉克森种植的山葵。

在复杂的大都市路况和多变的规则前,农场中游刃有余的卡勒布显得十分不知所措,甚至在不同地方停车还需要下载不同的停车app,而稍不留神就被贴了罚单。

如果这些还只是冗余的现代都市设施和条条框框,卡勒布到了餐馆后,还需要忍受各种评判的目光,要么嫌弃山葵质量不行,要么被用各种方式压价。许多眼光中,还隐隐包含着许多不自觉的城乡对立、以及崇尚“现代生活”的审视。

随着卡勒布离开伦敦驱车回到乡下,镜头前面的我们也都跟着松了一口气。

艾伦、查理和卡勒布让我们所触动的,不止是在农业技能上的精湛,也包括对于他们目前生活的自信与自洽。

尤其是卡勒布,很明显能感觉到他并不因为自己不读书就自觉矮人一头,这完全不是夜郎自大,而是一种固有与坚守,他知道其他的世界是有许多可能性,但他并不在意自己不需要的,依然乐于自己所热爱的农场生活。詹姆斯·里班克斯(James Rebanks)也有着类似的传奇经历,他自小在牧场长大,也坚信自己会留在牧场工作。少年时期里班克斯没有继续上学,但他在阅读文学后获得感悟,并在迷茫的青年时期,藉此入读牛津大学。

在深刻地体会到乡村与城市的两种生活之后,里班克斯选择回到乡村,经营父辈留下的牧场,并将这些经历与思考写成了《放牧人生》。

从乡村去到城市,我们称之为人生奋斗;从城市工作中脱身返回乡间,我们又往往称之为远离尘嚣。这些称呼背后,隐隐带着一种偏见,那就是现代工业社会对“去某个地方”和“一辈子干成点什么事”的着迷和赞扬。

过去有太多的故事,都在讲述一个人如何为了离开乡村而奋斗,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改变人生”。但也有许多人,他们努力工作,是为了留下来。

里班克斯在《放牧人生》里如此思考,“因为我们已经见识过这个广阔的世界,然后明白自己还是最喜欢(乡村)这一套和独立自主的感觉。

……知道城市能提供什么,但同时也清楚城市会让人背井离乡,泯然众人,并被环境所摆布,而不是让人仍保有一些自由和控制力。与家给予的归属感和意义相比,城市提供的潜在财富简直不值一提。”

03.

农场,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一直以来,谈论乡村与农场生活,都有着两种视角

要么是诗意化的田园牧歌,要不是对于前者的嘲讽,“以为乡村很诗意,你知道到底有多脏多臭,多辛苦吗?”

其实这两种看法,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他者凝视感。在《放牧人生》开头,祖祖辈辈生活在牧场的里班克斯,就对这种视角进行了反击:

人们在知道我们这片土地,还宣称热爱它的时候,却以一种让我们感到完全陌生的方式去谈论和关心它。人们喜欢“野生”风景,到处都有高山湖泊,可以悠闲度日也可以随处探险,其中点缀着我从未听说过的民俗故事。

大家都爱着的风景,是我们世代相依的土地,它竟然被其他人按照一种我们完全不理解的原则赋予了所有权。

这里在其他人口中,是一片让登山者、诗人、徒步旅行者和空想家们流连忘返的乐土,但这些人与我们的父辈都不一样,他们是其他人口中“真正成就了些什么“的人。这里无疑是一片梦想之地,但从来不是我们这些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的梦想。

《放牧人生》

《克拉克森的农场》中对于现代农人生活的详细展示,就打破了这种刻板想象。就像贝都因人之所以能够在撒哈拉沙漠来去自如,是因为他们对沙丘和沙岭了如指掌,哪怕它们随着时间缓慢移动,贝都因人也能推算出沙岭的数量,并能准确地指出它们的位置,知道如何到达想去的地方。

而农场生活也一样,农人们的工作同样在类似的结构基础上发挥作用,调配人手,用科技辅助、查询实时信息、与他人沟通和协作——在知晓自然法则的核心基础上,辅以种种现代要素,才能完成一年的种植与劳作。

这也是《克拉克森的农场》带给我们最深的感悟,不必再以怜悯的视角看待乡村,它们就在行进中,随着时代与技术更新,却仍留有某些固定的坚持。

农场生活,也并不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它还有着无限的可能。即使我们没法亲自这样生活,也依然可以在荧幕前享受农场劳作带来的快乐与满足感。

动物的鸣叫、潮湿的程度、土地的龟裂、植被的繁盛……大自然的这些生理特征不会骗人,只要正视这些反馈,并对此有所尊重和应对,系统地分配和规律工作,就能够得到“有付出就有回报”的收获。

在《克拉克森的农场》的结尾,日夜不停地抢收麦子过后。又是一年秋季,克拉克森终于坐了下来,与卡勒布、查理一道,回顾这一年的劳作与收成。

虽然扣除成本和种种浪费掉的钱,加上了英国政府给予的82,000磅补贴,一年也就净赚了144英镑。

经历了1976年来最干旱的一年,下雨而濒临发芽的土豆,种植的高档食材山葵但被野鸡偷吃了许多,不得不把亲手养大的养羔送到屠宰场,期望赚大钱但检测出大肠杆菌的“天然山泉水”……克拉克森也在节目里专门提醒我们,他的农场生活,已经是在有亚马逊金主支持下的“简单模式”了,而真正的农民,只会更加困难。

尽管经历了种种“天才商业计划”的失败,在季终,收成后坐在田埂上,回望着这片土地,风吹麦浪,阳光给渡上了一层金色,克拉克森发出了单纯的感叹,“这里还是很美的”。

但这种赞赏,不再是一种外来者的旁观,秋季日落的景象当然是美丽的,但这种美对于克拉克森来说别有深意,他熬过了一年的风霜雨雪,才得到了坐在这里欣赏美景的机会。而这种美,也意味着真正的收成,以及寄托着农人们对于好天气的切实期盼。正如李娟在《冬牧场》里所写,人之所以能够感到“幸福”,不是因为生活得舒适,而是因为生活得有希望。

万物生息,无始无终。日升日落,一日往复;春去秋来,四季更迭。一年过后,即使当时亚马逊并未与他续订节目的第二季,克拉克森也依然留了下来,继续着经营农场的生活。无疑,他与这片土地、上面的生灵,以及这里的人,都建立了深深的羁绊与联系,

不管怎样,“生活很糟糕,但我喜欢”。头图:《克拉克森的农场》

撰文:苏小七

监制:猫爷

转载:请微信后台回复“转载”

商业合作或投稿:xingyj@vistopia.com.cn

原标题:《豆瓣9.6,虽然他总在想蠢主意,但我喜欢》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高空气球打造新型天文望远镜

据报道,由英国杜伦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等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建造了一台名为SuperBIT的新型天文望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