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滴漏咖啡的学术滋味 评《壮族音乐的当代符号学研究》

广西日报 2021-09-01 07:11 大字

王建平

新近出版的《壮族音乐的当代符号学研究》是一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支持的学术专著。这部优秀之作关注壮族音乐在现代社会“变化”中所遇到的困境问题,探寻其突围与发展之路,凸显三个亮点。

创新性研究

作者独创了“一壶滴漏咖啡”的理论模型,把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所经历的变迁比喻为滴漏咖啡的制作过程。“咖啡粉”象征原生态的民族文化,而“热水”象征现代的、全新的社会环境。当二者发生交融时,“咖啡粉”中的精华会自然渗入到“水”中,所形成的“咖啡液”就是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新形态,而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被自然淘汰的传统民族文化就变成了“咖啡渣”。这个模型为该书研究壮族音乐的立论与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作者还运用了西方的符号学作为研究方法,认为“要把握和解读这种‘变化’,符号学正为我们提供了一柄锋利的‘解牛’之刀”。符号学尤其擅长剖析、阐述和解释文化领域所发生的变化现象,并且在20世纪80年代从英国和美国衍生出音乐符号学而成为研究音乐的新方法,至今日趋成熟。曾经留学于英国并获得音乐学博士的作者,十分熟悉这一方法,首次将它运用到壮族音乐的研究中,取得了视角一变、境界全新的学术成功。可喜的是,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套用符号学,而是结合了哲学、美学、文化学、民族学、文艺学等理论,形成了以音乐符号学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研究方法,综合地分析壮族音乐,实现了学术大突破!这种西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其他学科理论方法的综合运用,既有利于壮族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有利于壮族音乐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彰显出作者宽广的学术视野与坚定的文化自信。

注重时代性

在这本书中,“时间”一直贯穿于前后,跨越于新旧,成为作者把握壮族音乐的独特方式,具体表现在:一是通新旧。作者把壮族音乐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探究其“变化”之奥秘。这样。她笔下的壮族音乐就呈现出传统壮族音乐的旧维度和现代壮族音乐的新维度,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褒贬,而是递进,是“咖啡粉”和“咖啡液”,能够互为参照系,体现其变化。所以,书中既有传统壮族音乐的论述,也有现代壮族音乐的分析。这种贯通新旧的研究,能够更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壮族音乐形态的变化,扩大它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学术空间,有利于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增强其历史感和现实感。例如,作者对传统壮族音乐的情感符号、语言符号、音乐形式符号、意义符号和行为系统符号展开分析,阐释其含义,从而彰显其丰富性与原生态。若加上现代壮族音乐,那么该书的壮族音乐形态则更为广泛、更为丰富、更为饱满、更为深厚、更有意义。二是重当代。对于壮族音乐,作者在传统维度基础上,向现代维度倾斜,“着眼于不断变革的当下”,表现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态度。这首先是理论框架的构建。在该书五章中,作者仅用一章谈传统壮族音乐,而用三章论现代壮族音乐,由此可见作者论述重心并不在传统的“咖啡粉”,而在于当下的“咖啡液”。这使该书不但具有充实少数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理论价值,而且还有指导当下壮族音乐实践的应用价值,凸显出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其次是研究资料的运用。作者当然引用不少典籍资料,但是更多的是借鉴和吸收当代人的研究成果与资料。特别是她采用了大量在采风调研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不但增加了书中内容的真实性,有力地支撑论点,而且还增加了论据的鲜活度,从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另外,作者对于许多案例的选择,也将时限划至当下,使该书的内容更接近当代,更接地气,时代色彩更为鲜明。

专业性突出

相比于之前的研究成果,该书的专业性值得点赞:一是更全面。壮族作为全国最大的少数民族,其音乐形态非常复杂。作者一方面按照传统音乐分类法,指出“壮族的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器乐音乐无不围绕着歌唱这一中心进行,因此‘歌唱行为’也就成为了一个关键的共性符号”;另一方面,她又按照“一壶滴漏咖啡”的理论模型,对现代壮族音乐进行分类,划分出“节庆旅游、日常娱乐、学校教育及艺术创作”等音乐。这样,在传统壮族音乐和现代壮族音乐两个维度的观照下,书中所涉及的壮族音乐类型就比较齐全,覆盖面更广,容纳现象更多。二是更精准。作者对壮族音乐的论述层次分明,有序展开,各音乐类型逻辑关系十分严谨。这种对壮族音乐的多层次划分,切合其发展实际,凸显专业性,不但使全书的理论框架以及逻辑脉络更加清晰,而且还使作者对它们的分析论证更为精准。三是更自觉。作者一直保持着冷静而清醒的科研思维,没有一味地褒扬壮族音乐,而是在充分肯定它的前提下,中肯地指出其不足。

新闻推荐

多家英国零售企业预警供应链趋紧

新华社北京8月27日电《经济参考报》27日刊登王婧综合报道的文章《多家英国零售企业预警供应链趋紧》。文章摘要如下:英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