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随笔 不要恐惧黄昏,也不必害怕无聊
最近在微博上一篇关于独居生活注意事项的文章里,看到一个词“黄昏恐惧症”,瞬间感到一阵欣慰:原来这种感觉如此之普遍,乃至还有个专门的词来形容它啊。
虽然秒懂这种感觉,但我偶尔对黄昏时刻产生的情绪,倒还没有抵达恐惧的程度,更多的是种伤感:白昼的光明已流逝殆尽,暗夜将至,短暂生命中宝贵的一天又接近了终点……
这种时刻,若是刚好又孤身一人待在某个不开灯的房间,那份伤感便会立刻翻倍。
可能会不经意想起几句歌词——“每个夜晚来临的时候,孤独总在我左右”;或两句诗——“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其实,打开灯就好了。
更多的黄昏时刻,依然是诗意而温柔的,像映着余晖的晚霞,像平原上徐来的清风。我们需要在夜晚休息,才能准备好迎接下一个白天。也许我们唯一需要恐惧的,只是自己容易产生各种莫名情绪的内心。
如果一个人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各种细节,或懂得如何在需要的时候与自己对话,那些导致崩溃的情绪便可能不那么容易产生。
换句话说,学会打发无聊的时间,是一种难得的能力。
但据我观察,似乎越来越少的人拥有这种能力了。随时可以掏出来划几下的手机,也在纵容我们放弃这种能力。甚至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孩子们无所事事的“无聊时间”简直不正当,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案当然很多:读书、画画、写字、跳绳……就好像大家都认定了,孩子的生活应该随时保持活力,随时要学到点什么,否则就是大人们的失职。但我们忘记了:比起无止境的有趣和刺激,无趣和平淡才更接近人生的真相,而忍耐无聊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技能。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幸福之路》一书中也谈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该自幼培养。而“在这一点上,现代父母大大该受责备”,因为他们供给儿童的被动的娱乐实在太多。“他们不懂得平淡的日子对儿童是如何重要,过节一般的日子只是难得有的。倘使让一个孩子,像一株植物一般在本土上自生自发,其长成的结果一定极其圆满。太多的旅行、太多复杂的印象,不适宜于青年人,徒然使他们长大起来不耐寂寞,殊不知唯寂寞才能生产果实。”
这段话的内涵,与18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爱弥儿》中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他说,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教育法则是: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
卢梭认为,在儿童的心灵还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以前,不应当让他们运用他们的心灵。“因为,当它(心灵)还处在蒙昧的状态时,你给它一个火炬它也是看不见的。”
所以,在卢梭看来,人生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等到孩子的心智随年龄阅历增长到了一个合适的节点时,教育自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延到明天教也没有什么大关系的话,就最好不要在今天教了。”没错,这是卢梭的原话。(文/尼尼微)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英国警方日前发布声明称,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上最大的兔子”(上图),在英国伍斯特郡斯托克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