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第三人称代词“她”
在古代,第三人称代词是不分男女的,一律用“他”。如《西厢记》中张生眼中的莺莺:“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红楼梦》曲子中的《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总虚话?”
到19世纪,因中外文化之交流,在译英语第三人称的阳性“He”和阴性“She”时就出现了问题。1823年,第一个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英文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中,译“He”“She”“It”分别为“他男”“他女”和“他物”。五十年后,中国人郭赞生翻译出版的英文语法著作《文法初阶》中,创造性地用“伊”字,使之获得了指代女性第三人称的含义。“伊”,取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伊人,这个人或那个人,指诗人所思念追寻的人。这“伊”字,在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一段时期的,用来专指女性,鲁迅先生的小说中,亦是如是用法。
但这种“伊”的称呼,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于是在1918年,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时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的刘半农,第一个提出用“她”字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1920年6月6日,刘半农发表了《她字问题》一文,主张创造“她”“牠”二字,他说:“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她”字……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字外,应当再取个“牠”字,以代无生物。”(见《半农杂文》)
随之在1920年9月4日,刘半农将“她”字付诸实践,写了首著名的歌词《教我如何不想她》,经赵元任谱曲后广为传唱,其歌词第一段是这样写的:“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有人说:“她”字系刘半农首创。这话对了一半,需要说明的是,“她”字古已有之。《玉篇》云:此乃古文“姐”字。《说文》:“蜀谓母曰姐。”刘半农借此字而赋以新音与新义,此种“旧瓶装新酒”,功不可没。到1932年,教育部最终通过了刘半农的这个“她”字,将“她”字纳入新华字典中,意思是用于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而且被定义为常用字。故《辞源》解释:“她”字有二音二义,一音曰jiě,义同“姐”。二音曰tā,义为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
尽管在刘半农推出“她”字后的十余年间,一些男女平权运动者对此反对,认为是对女性人格的公然侮辱,却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因为与“伊”字相较而言,“她”字表现形式更明白,白话色彩亦很浓,故而被广泛使用,这是新桃换旧符的革新和创造,也是时代的进步和包容。
□杨乾坤
新闻推荐
当地时间1月8日,英国卫生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过去24小时,英国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8053例,新增死亡病例1325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