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去看那些故事(下)

都市女报 2020-12-23 14:00 大字

“童年时代,总有一瞬,门被打开,显现未来。”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这样说:“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孩提时,所有的书都是‘预言书’,告诉我们有关未来的种种,就好像占卜师在纸牌中看到漫长的旅程或经由水见到死亡一样,这些书影响到未来。”

在印象中,孩子大约两三岁就会自己编织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和周围一切可以耐心听他诉说的人或者玩具。这些故事,有的来自你给他读的书,有的是所看所听所触摸引发的层层联想。不要轻易扼杀这些天马行空和莫名其妙,他们编织故事的过程就如搭建积木,随时进行着补充、打乱和重构,随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逐渐增多,整体框架也在逐渐完善。积木有时会崩塌,他们会想用另外一种方式方法再创建一个新的模式,直至越来越高、越来越大。当一个建模从外表上看上去已经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时,那“一瞬”间“门就被打开了”。

人工智能的出现,势必要取代许多人做的事情。我一度比较悲观,写稿机器人会让大多数人失去写文章的动力和乐趣。其中有三个原因:写东西是苦差事,人是有惰性的;文学创作在某种程度上需要天分,有这种天分的人历来很少;写稿机器人掌握的素材远超普通人。但这些并不妨碍孩子们去编织自己的“预言”和“寓言”,而且在短时间内,需要这些故事去应付作业与考试。我们的作用,是让孩子在心智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去发现和创作更“面面俱到”的故事。

再说一下什么样的故事才算是好故事。在《故事力》这本书里,作者提出好故事有三个标准:一是故事的内容要清晰,让听众能够听得懂你在讲什么,你讲这个故事的主线是什么。要有精准的目标。你讲这个故事,是要达成什么目标,要表达清楚。要有精准的逻辑。你要一步一步讲清楚你的观点,层层递进,带着观众慢慢来到你想要达到的重点。要有精准的表达。听众不一定知道很多的背景知识,这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类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让听众听懂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二是故事要有趣,引起别人的好奇心。要不断制造冲突和出乎意料的转折。具体来说,就是要让听众对你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认知,并制造“知识差距”,让听众觉得只要多思考一下,就能够弥补这个知识差距。三是与受众有共鸣。每个人其实都是活在自己的故事里,我们讲的故事和别人的生活和体验有交集,才能引起共鸣。而建立共鸣的第一点,就是要放弃完美的自己,通过回溯自己曾经面对的困难、脆弱,以及自己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从平凡走向不平凡的,这才是对别人有启发,能够引起共鸣的。

严格上说,《故事力》是一本商业营销书,所阐发的观点必然有一定的功利性,但这不妨碍我们借鉴其中的观点。还有一点,我认为尤为重要,没有完美的好故事,也没有所有人都喜欢的故事,只要孩子把心中最想诉说的情节表达出来,就完成了一次伟大的创作。文章开头提到的格雷厄姆·格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一生获得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也仅仅是被提名。

牛叔爱读书,更爱分享,乐于为家长和孩子推荐好书,无书可读时,看牛叔牛书。

淘宝扫码购书

新闻推荐

英格兰联赛杯决赛推迟

新华社伦敦12月22日电英足总日前发布消息称,原定于2021年2月28日开打的2020-2021赛季联赛杯决赛,将推迟到2021年4月25日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