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鸡困境:“有用”的背后也存在陷阱

四川工人日报 2019-12-27 14:23 大字

故事:

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在其《哲学的问题》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农场里,有一只会进行归纳推理的聪明的火鸡来到世上。一个农夫出现在它的生活中,火鸡担心农夫会杀了它,但农夫不仅没有伤害它,而且还喂它食物。头几天,火鸡并没有放松警惕,它依然担心农夫会对它不利。然而,日复一日,每天上午9点钟农夫都准时来给它喂食。就这样,这只火鸡积累着它对喂食的观察,并更新着它的概率预测。根据火鸡收集到的不同情况下的大量观察数据,农夫不会杀它而会给它喂食的概率在一天天增长。

如果同一件事之前发生过n次,那么这件事再次发生的概率为(n+1)/(n+2)。也就是说,第一天过后,农夫第二天还会喂食火鸡的概率是2/3,第二天过后,概率增长为3/4,以此类推,喂食的概率一天高于一天,而火鸡被杀的概率则越来越小。当然,这只聪明的火鸡也可以进行贝叶斯概率分析。无论运用何种统计方法,到了第100天,这只火鸡几乎百分百地确定农夫不会杀它,而会再来给它喂食。然而,残酷的现实是,这天正是圣诞节的前一日,就在这一天的早上,农夫把这只火鸡抓进了厨房……

感悟:

无论是在我们生活的世界,还是在我们生存的市场中,其实人人都可能是那只火鸡。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自己已经获得的信息和知识,即可用概率,因为它似乎是降低已知风险从而准确预测的康庄大道。对火鸡来说,维持生命的食物信息似乎是最“有用”的:重要、已知、确定、灵验(在100天内次次验证)。在此期间,喂食与风险(被杀)是高度负相关的,所以最后火鸡几乎百分百肯定自己不会被杀。然而,那些对火鸡似乎最“无用”的信息:圣诞节将至,恰恰是不确定性世界赠送的致命“惊喜”。更进一层,我们分辨信息的能力,往往来自看似“无用”的工作和学习中。

如果一只火鸡特立独行,它学过对于火鸡看似“无用”的心理学,那么它就会分析:农夫抓我来这个行为的动机是什么?然后打探:今天有多少只火鸡被抓走?这些被抓走的火鸡中有多少只有去无回?虽然也许会被伙伴嘲笑“问这些没用的信息做什么”,但它的行为决策可能会因为这些“无用”的知识、信息不同,最终结局也就不同。

因此,不要总问自己“这有什么用”,尽可能地不给自己设限,让思维广博起来,换个角度,换一种方法,也许你会发现,“有用”的背后也存在陷阱,而真正的获利,有时候往往来自看似“无用”的信息。

新闻推荐

英一餐馆推出“让我们聊天”活动 就餐时交手机就能打折

据新华社电一些人如今喜欢边就餐边看手机。针对这一现象,英国一家餐馆推出就餐时交出手机换折扣活动,旨在增加人们就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