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狄更斯说》

汉中日报 2019-12-17 09:54 大字
朱军

商务印书馆2014年推出的《狄更斯说》是一本英国学者撰写的访问记,十余万字,却透露出很多的信息,含着人生的苦乐和创作的悲欣。

从书中,可以看到狄更斯是一个多子多产的人。他少年贫寒,靠自学成才,经过个人不息的奋斗终于成功,成为英国公民喜爱的作家,也成为世界颇有影响的作家,有十个子女,有女儿,有儿子,大大小小,应该算一个大的家庭。为了文学事业,也为了养活孩子们,狄更斯发奋创作,从二十一岁到五十余岁,写了二十部长篇小说,从《匹克威克外传》到《雾都孤儿》,从《远大前程》到《荒凉山庄》,再到久负盛名的《双城记》,还有大量的随笔和散文,创作之丰富,种类之繁多,影响之深远,在英国同时代作家中也是佼佼者。一方面是儿女成群,充满了家庭生活的不易;另一方面是文学硕果累累,用长篇小说的形式囊括了那个时代前后的社会生活,实现了人生和事业的双丰收。虽说狄更斯在六十一岁的时候就逝世了,有些遗憾,但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个人生命和文学生命都是灿烂的,开放出了骄人的花朵,也无疑是成功卓著的。他的儿女呢,在他的精心哺育中,个个成才,有的移居国外,有的成为专家,有的在好好地生活,这就足够了。从书中,可以看到狄更斯对于生活和文学的热情奔放。对于生活,狄更斯充满热情。先是当记者,给英国的报刊和杂志服务,熟悉生活,了解世态,并编辑杂志,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天地。与此同时,狄更斯从二十一岁起,就开始在杂志和报纸连载小说,先是老早就完成了《匹克威克外传》,每天一章,连载着他的作品,也实现着他的梦想。第一部作品成功之后,他一发而不可收,常年沉浸在创作的劳动中,在文学的氛围中生活,在生活上的常态中创作,接连地推出了他的小说。那时候的狄更斯,创作活力四射,同时开展几部小说的创作,同时连载他的长篇作品,把文学和生活结合在了一起,实现了他的文学梦想。这一点,可能是为生活所逼迫,但更多的是才华的展现,是才情的喷发,应该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断的成果。这点,似乎有一点像后来的金庸先生,靠连载作品办报刊,也靠他的作品影响办好了他的报纸和刊物。这些成绩,靠的是什么呢,是热情,是火一样的激情,更是一种恒久的耐力与坚韧。这些,在书中都通过一段段采访,渐渐地体现出来,让人读来身心一振。

从书中,也可以看到狄更斯对于议会、权力、贫困乃至宗教的刚正态度。对议会,狄更斯是讽喻的。他觉得英国当时的议会有许多漠视民生的地方,因而在作品中对其并不褒扬。对权力,他也有着批判的眼光,觉得权力对平民百姓如果不带来福利,那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于是在他成功之后,对贫困本身是忧虑的,对于处于贫困之中的孩子和老人,也同样充满了同情和慈悲;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尤其是在《雾都孤儿》和《双城记》中,表现的十分深刻,那个一生下来母亲就死去了的孩子,那个在雾都伦敦贫病交加的孩子,那个叫南希的底层女子,都集中体现了狄更斯的这种态度。至于宗教,狄更斯有时候讽刺,有时候走近,但更多的还是他身上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和雨果一样,和世界上优秀知识分子的态度也是一致的。从书中,也能看到狄更斯内心的苦闷。他写了很多作品,也到过很多国家,在意大利,在美国居住很多年,数度出国,把好几个子女送到国外,但是它对于国外的缺陷看得很透彻,也在一些游记中记录了这些残缺和不足,他的心中的遗憾,他对于这个世界制度上的缺陷,还有人类感情上的偏颇,作为作家和记者,他也是看得很清楚的。那么这些遗憾和苦闷,也多多少少表达了狄更斯的人生取向,但遗憾也是难免的——这些,都在《狄更斯说》的字里行间有着清晰的讲述和表达。

新闻推荐

靠英国人“电视税”养活的BBC,可能要被约翰逊“断粮”了

记者|潘金花看电视不给钱算不算犯罪?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认为“还不至于”。12月14日,这位在“双十二”大选中带领保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