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不完全由基因决定?新研究称受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
记者 | 田思奇
一种曾被广泛认可的观点指出,存在单独的“同性恋基因"决定了人们不同的性取向。但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同性恋行为受到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的影响,每一种因素都会带来微小的变化。这与遗传变异和环境影响共同决定身高的情况类似。
在8月29日(周四)发表于《科学》杂志上的文章里,一个跨国研究团队利用现有的基因数据库完成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遗传学和同性性行为研究。作者之一,来自美国布罗德研究所的本杰明·尼尔(Benjamin Neale)指出:“(这项研究)突出了遗传学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但遗传并不是(全部)。"
研究人员首先收集了英国生物库计划中近50万人的数据,其中4%的男性和近3%的女性报告称曾经有过同性性行为。研究个体的性行为和亲缘关系的结果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同性变异可由遗传学解释,这与之前针对双胞胎的研究给出的结果——30%和50%——相一致。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余部分的变化都受到后天培养或文化的影响。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作者Brendan Zietsch对《卫报》介绍说:“出生前的非遗传因素,如子宫内的荷尔蒙环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研究团队利用英国生物库计划的近50万名参与者和总部位于美国加州的个人基因测试服务商23andMe收集的6.8万名参与者的数据,分辨出5种基因变异与同性性行为存在明确联系。
在这些基因变异里,有2种是男女共有,2种男性独有,还有1种是女性独有。同时研究团队发现,男性独有的1种可能与性激素调节有关。
然而这五种基因变异也只能对研究中不到1%的同性性行为做出解释。该研究的第一作者安德烈·甘纳(Andrea Ganna)说:“我们观察到的所有影响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要预测一个人的性行为或性取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对象主要是欧洲血统,参与者的年龄范围偏大——英国生物库计划参与者年龄在40到70岁之间,23andMe数据库的年龄中位数是51岁,并且还依赖于自我报告的性行为。
1993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迪恩·哈默(Dean Hamer)团队发现X染色体上的一部分与男性性取向之间存在联系,推广了遗传学在同性吸引力中发挥作用的观点。在当时颇具争议的这项发现就叫做“同性恋基因"理论。
哈默近日表示,他很高兴看到今年最新的研究又提供证据来表明,基因对人们的性行为存在很强的决定作用。然而与他当年的研究结果不同,最新的研究没有指出男性X染色体的特殊性。主导新研究的人员相信这是因为过去的研究基于小样本之上,而哈默认为这和新研究关注性行为,而不是性取向有关。
与26年前类似的是,今年的研究同样引起争议。据《纽约时报》报道,作者之一尼尔所在的布罗德研究所内部人士表示,这些发现可能让那些试图从科学出发歧视同性恋者的恐同人士掌握更多证据。
例如,基因影响同性行为的结论可能会让反同性恋人士呼吁进行基因编辑或胚胎选择。而基因只能起到部分影响的结论可能会让一些人坚信同性恋只是一种选择,只要接受治疗就可以不再是同性恋者。布罗德研究所在这篇文章周四下午刊发的同时也发布了质疑研究伦理的文章。
该研究所遗传学家史蒂文·赖利(Steven Reilly)说,“我非常不同意发表这篇文章",“这似乎很容易被误解。在一个没有任何歧视的世界里,理解人类行为是很崇高的目标,但我们并不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
新闻推荐
2005年,一本名为《为什么欧洲会领跑21世纪?》的新书引发广泛关注。那时,欧盟刚完成史上最大规模扩张,接纳10个新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