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精致的诗 赏析菲利普·拉金诗歌《家是如此伤心》
□董文胜
菲利普·拉金(1922年-1985年),英国当代著名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曾获女王诗歌金质奖章、美国艺术和文学学术院洛安尼斯奖、德国FVS基金会莎士比亚奖和W·H·史密斯文学奖等。被公认为是继T·S·艾略特之后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他的诗歌大多采用传统的英诗格律,诗歌风格深受哈代影响,冷静、忧郁、自嘲,精心地绘制出一代英国人的历史环境与精神肖像。著有诗集《北方船》、《少受欺骗者》、《降灵节婚礼》和《高窗》。
家是如此伤心
作者:菲利普·拉金
家是如此伤心。它还保持着人们离开时的原样,
一切布置都是为了最后离去者的舒适
仿佛是想将他们夺回来一样。
失去了可取悦的人,它枯萎孤寂,
不忍忘却那痛失后的悲伤。
让我们再来看看它最初的情形,
快乐地朝着理想中的蓝图奔去,
却总是不着边际。你能看到它昔日的旧景:
只消瞧瞧那些画和那餐具。琴凳中回绕的音乐。还有那只花瓶。
短诗《家是如此伤心》写于1964年,全诗弥漫着一种伤感、怀旧的气氛。
该诗的题目本身所呈现的就是一种悖论。诗歌第一节第一行中的“保持”和“离开”构成了一对对立词,人们离开了家,而家却“死心塌地”地留下来并保持原样,第二行“舒适”和第四行“取悦”两单词的反语意义不言而喻:尽管家尽力给人带来舒适和愉悦,可人们还是离开了它,家留给自己的只能是“不舒适”和“不愉悦”。但是家并不心甘于此,它试图要“将他们夺回来”,仿佛它要卷入一场战斗,那么,对手是谁呢?时间?死亡?传统?诗歌和诗人没有细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家注定要在战斗中落败,它永远都无法将“失去了的人”夺回。原诗中“失去”用的词是“bereft”,该词在英文里多用于指“失去亲人”,家失去了亲人,自然要孤寂、要“枯萎”,在此,凋零枯萎的“花”的意象跃然纸上。诗歌第一节的最后一行是颇有意味的,原诗中有一单词“theft”,本意是“失窃”,多用于指物质财产上所遭受的损失。通常,人们对于令自己心痛的事总是难以忘却,而此处家对于“痛失后的悲伤”却是“不忍忘却”,这“不忍”和“忘却”所构成的悖论,绝好地说明了一种矛盾煎熬的心情:不忘却带来的是心痛,而忘却带来的则是更大的心痛。
若将诗歌的第一节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整节中自始自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失落感,这一抽象的感觉是在各个具体的意象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居住者(离弃)、战斗(落败)、亲人(丧失)、花朵(枯萎)、财产(失窃),这些具体的意象原本各不相关,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然而却一并由“失落感”串了起来,构成了“新批评”所称道的“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组成部分”。
经历了失落感,人们自然而然的便是回忆过去,正是这人之常情顺理成章地将第一节的伤感和第二节的怀旧紧紧地联系起来。在“快乐地朝着理想中的蓝图奔去,却总是不着边际。”这两行中,读者所读到的不仅仅是一句对“梦想破坏”的陈述,更可感受到隐藏于诗行之中的一组组对立:过去和现在、理想和现实、快乐的开始和失望的结局。如果说第一节中的意象显示的是一个个具体境况中的失落,那么这两行便是对他们的总结和概括,它从根本上指出了失落的根源。紧接着,诗人又罗列出“画”、“餐具”、“琴凳”、“音乐”、“花瓶”,这些东西似乎将读者带回了“家”,体会到家的亲切和温暖。事实上,他们不仅仅是家的象征,更是诗人内心怀旧情绪的外在、物化体现。由于有失落感,诗人对家有深深的怀旧感,特别是当他脑海中出现“画”“餐具”等意象的时候。诗中连用了几个“那”,使得罗列的东西看起来像是一幅幅静物画,而他们的静态存在无疑是第一节第一行“它还保持着人们离开时的原样”的注脚,在此,诗歌的结尾和开始得到了很好的呼应。若再进一步分析,读者不难得出这样的印象:家的静态存在似乎又暗示了它在无声之中等待着人们的“回家”,即使这“回家”不是身体上的,它至少可以是精神上的。致此,全诗的意义得到更大程度的延伸,从失落感到怀旧感再到回归感,而在这一意义上,这首诗浑然一体,达到了“新批评”所宣扬的“诗歌是有机的整体”这一理论。
纵观全诗,我们发现诗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所要传递的信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诗中淋漓尽致地渲染了一种情绪,一种从失落到怀旧再到回归的情绪,如果说诗人想要借诗表达什么意思,他所要表达的不正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和感受的这种情绪吗?
新闻推荐
漫画/勾犇他山之石英国首相之争在前任与现任外交大臣之间几无悬念,政治黑天鹅事件在这次选举中应该没有机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