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阅读之甘苦□农炳亮

右江日报 2019-04-23 08:48 大字

现在回想,我有意识进行阅读是从中学开始的,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当时非常着迷武侠小说,但为了不影响学业,只是利用课余时间看。上大学之后,尽管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加,但由于学习压力大,不敢掉以轻心,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仍是奢望。参加工作后,闲暇时间相对多,阅读才步入正轨。

学生时代以及参加工作以后的头几年,我读的书几乎全是小说。小说容易让我沉醉其中的世界,容易让我废寝忘食,在阅读的过程中,大脑多半处于轻松自在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是读了不少,收获却是寥寥。某一天,我猛然醒悟,长期以往,思维能力何以提升到自己满意的境界?于是,阅读的重心移向学术著作。由于专业性强,在普通读者眼里,学术著作大多枯燥无味,然而,论语言之精密,逻辑之严谨以及论证之广泛使用,一般书无法比拟。若想进行严格的思维训练,这些不可或缺。开始接触感觉困难重重,慢慢地找到一些门道,最终竟喜欢上了。

阅读在我,苦乐兼有,而更多的是苦中作乐、以苦为乐。转向学术著作后,读小说时如痴如醉的情形不再出现。我逼迫自己全书从头到尾逐段概括,分析领会著者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此时,绞尽脑汁也未必能做到位。阅读古代文言作品,我常以穷于掌握词汇意义为苦,因为此,对句段篇的理解不免打折扣。阅读一些西方哲学著作,我不禁感叹自己的学力何其有限,有时确实不知书中所云。即令如此,阅读带给我的愉悦不能说从未有过。英国一位科学家说,是否读过《物种起源》,乃衡量此人是否受过正规教育的标准之一,以他的观点(也许这观点有些夸大),我是受过正规教育的。日本一位哲学学者在读完《纯粹理性批判》之后,像过生日一样庆祝一番,照他的做法,我也可以庆贺一下。

我乃凡夫俗子,对完全抛开功利的阅读,唯有望洋兴叹。多年不间断的阅读予我的益处还是显而易见的:理解能力向前迈进,分析能力上了一个台阶,看待问题不轻易人云亦云,记忆力虽年逾不惑而仍未衰退。通过反复阅读进而背诵《道德经》之后,再看哲学家冯友兰、胡适对该书的解读,原先的仰视变成了后来的平视,理解《道德经》并非高不可攀。通读《纯粹理性批判》后发现,认为康德在书中提出在哲学史上进行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说法其实是强加的,康德本人并没有这样说。在我看来,阅读的好处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而不在物质层面。

就阅读而言,兴趣是最佳的推动力。有了兴趣,不需要外在的因素自己就会主动拿起书本。有了兴趣,持之以恒就不难做到。有了兴趣,阅读遇到的困难,自然会竭力去克服。兴趣有的或许与生俱来,但更多的得靠后天培养;与生俱来固然可喜,那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后天培养更应可贺,那是不甘平庸、追求上进的表现。对哲学,我原来觉得抽象、枯燥,硬着头皮精读两三本,也能读出一些味道来,能读出味道,兴趣于是产生。阅读是我的兴趣,业余时间,很多时候我都泡在书上,可以说,阅读已成为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阅读的路径,得到别人指引最好,这样可以少走弯路,如果没有,只能靠自己求索。当然,他人所指引的未必适合自己,有时只能作为参考。如果说存在最佳路径,适合自己即是最佳。就我自己,通过教材学习文言文,高中毕业就停止了,因为上大学读的不是中文专业,此后的学习主要靠自己摸索。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倘是读大部头的书,据我的粗浅体会,先读《三国演义》,次看《阅微草堂笔记》,再翻《聊斋志异》,后览《史记》,在此基础上,阅读先秦诸子遇到的困难就大大减少。这是我经过多年的学习总结出来的。如果说不幸,因无人指点,耗时长是必然的。

阅读是复杂的精神活动,阅读的过程是一个人理性成长的过程,阅读可以促进一个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这是其他兴趣爱好无法替代的,也是难以企及的。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永不停止,要想对它做更多的更深入的了解,阅读恐怕是主要途径。阅读是我的爱好,这个爱好我将视为人生的光荣。

阅读,是我的心灵港湾,走进它,内心的烦躁就会趋于平静,外来的干扰就会抛诸脑后,这时候的世界,仿佛只剩下我和作者之间的交流。有时,繁杂的工作以及琐碎的家事让我多天不能阅读,再次捧起书本时,更深切感到阅读的珍贵,阅读的重要。阅读,曾陪伴我走过许许多多的日子,今后的人生它将继续与我一路同行。

新闻推荐

中学常受欺凌 成年后患心理疾病和失业风险大幅提升

英国一项研究显示,人上中学时经常遭受欺凌或严重欺凌,会大幅提高成年后罹患心理疾病和失业的风险。兰开斯特大学管理学院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