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背后 有一个“高贵的悲剧” 读彼得·穆尔的《天气预报》

成都晚报 2019-02-25 06:25 大字

《天气预报》

(英)彼得·穆尔 著张朋亮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禾 刀(书评人)

把历史时针拨回到1859年10月25日,在英国威尔士附近海域,排水量2700吨、满载从澳大利亚返回利物浦淘金者的蒸汽船“皇家宪章号”正面遭遇飓风。尽管船长泰勒有着丰富的航海经验,但这没能令这艘在当时还算先进的轮船化险为夷——这次海难造成450人死亡。

与大多数人只是一遍遍悲伤地叙述事件经过不同,这次海难促使后来成为英国首任气象局长的菲茨罗伊加快了研究步伐。两年后,他先是推出了风暴预警系统,几个月后也即1861年8月1日正式推出了天气预报,并在《泰晤士报》首次刊出。时至今日,天气预报已经成为报纸、电视、网络甚至许多手机软件的标配。

长期躬耕于创意写作的英国作家彼得·穆尔,在《天气预报》一书中,将笔头对准了司空见惯的天气预报。彼得讲述了一段长达70多年的天气预报开拓史,书中主角有航海家、画家、发明家、天文学家、工程师……他们顶着守旧思想和宗教信条的压力,利用极为简陋的技术条件观测、记录、假设、求证,一步步揭开大气的秘密,并试图窥探未来天气。尽管19世纪的博物学研究成绩斐然,但在彼得看来,“两个重要时刻”值得铭记。“第一个是1859年10月25日‘皇家宪章号’的沉没。第二个是更具深远影响的事件,是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出版。”《物种起源》的科学地位无须置喙,彼得之所以将“皇家宪章号”的沉没悲剧事件抬升至如此地位,正是因为这一事件直接催生了后来的天气预报。

在天气预报方面,菲茨罗伊虽然迈出了极其关键的一步,但回看天气预报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科学发展史。如果没有林奈《自然系统》衍生的启蒙思想,天气研究很可能还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如果没有空间探索技术的发展,人们便不可能对积雨云包括雷电进行抵近观察;如果没有电报技术的发明应用,满以为马车通信已经足够快的人们,断然不会想到还有更快的通信技术,更别谈后来基于电报网络而编织的风暴预警系统。在天气预报的历史研究路线图上,从蒲福风级到莫里风图,到云图,到雷电,再到风暴预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林奈、康斯太勃尔、蒲福、卢克·霍华德、莫里、菲茨罗伊等科学家构成的历史坐标。他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均不可或缺。

天气预报在今天看来再稀松寻常不过,但在19世纪前,天气是一个神秘的存在,在世人看来,预测天气变化的建议就像是违反妇孺皆知的常识一样可笑。“1854年,英国下议院的一位议员在会上说,过不了多久,人们将能预知伦敦24小时之后的天气,但所有议员听完后却哄堂大笑。”但无数历史事实表明,科学意义越是重大,越可能会表现出对人类惯性认知的颠覆。这也意味,科学脚步的每一次前行,不仅是对知识的艰难探索,同时也是对世俗的艰难挑战。1863年10月,英国科学家高尔顿突然猛烈抨击菲茨罗伊,认为菲茨罗伊的天气预报“缺乏证据,笼统,或者经常只是提供风的知识,甚至还是普通的那种”。1865年4月30日,目睹毕生苦心钻研的事业遭人唾弃,不堪忍受被人斥为“伪君子”“骗子”,菲茨罗伊选择用剃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虽然历史最终还菲茨罗伊以清白,但作为天气预报研究史上划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菲茨罗伊的抱憾离世已成事实。彼得就此指出,“如果菲茨罗伊的故事是一个悲剧的话,那么它也是一个高贵的悲剧”。菲茨罗伊当然配得上这一赞誉,但同时令人不得不深思的是,这种“高贵”的代价无疑太过高昂——“高贵的悲剧”真就是科学发展的必然垫脚石么?

新闻推荐

对付乱扔衣服 英国拟征“快时尚”税

据报道,英国下议院下属“环境审计委员会”议员日前呼吁设立“快时尚”税,对像ASOS这样的“快时尚”服装厂商收税。据估计,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