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剪影 读杨绛的《我们仨》有感

天水晚报 2019-01-31 10:18 大字

生命的沉重,必须以轻盈的姿态来承担。

读杨绛先生92岁高龄写下的《我们仨》,字里行间无处不是淡定和从容的贵族精神。用款款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与钱钟书相识结婚到求学牛津,钱媛出生。从而开始我们仨多半个世纪的相守岁月,经历了人生中的大起大落与坎坷艰辛。但她始终保持一颗优雅睿智的心。

英国诗人兰德的一首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能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她一生的写照。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婚姻,但又互为补充。杨绛才情卓然于世,精通四国语言。家世俨然,其父杨荫杭是中国近代史进步学者、法学家。而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师。杨绛和钱钟书两人的婚姻更是才子佳人珠联璧合,他们的出身爱好,志趣性格方面都很接近。一入围城,其乐无穷。钱钟书是清华才子,生性狷介,说话口无遮拦,呆气十足,傲气十足,外表更是憨气十足。然而在杨绛眼里,钱钟书眉宇间蔚然成秀。杨绛慧目识珠,精心呵护钱钟书这份痴性,让钱钟书保留着这份痴与顽性在文字和学问中。他们用文字和书籍构建城堡,朴素,单纯与世无争,与人无争,相守在一起,各自有各自的天地,互不打扰。

杨绛和钱钟书结婚后根本没有娇小姐的架子,经常下厨调羹汤,侍奉钱家父母至纯至孝,连婆婆都夸奖,我这个媳妇的手既可以握笔,又可以握铲。两人婚后到伦敦求学。钱钟书总是毛手毛脚,打坏这个弄翻那个,每次闯祸后焦虑不安,杨绛总给予很好的抚慰。“我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旧布染了”、“不要紧,我会洗干净”、“我把台灯砸了”、“不要紧,我会修”、“我把门轴弄坏了,门不能关了”、“不要紧,我会修”……这样生活中的琐事谁没有遇到过,而且犯错的是钱钟书。如若是今天,遇到哪一个女人身上,就是孩子犯这样的错也要呵责几句,更不要说是丈夫了。一句句“不要紧”让钱钟书心里安安稳稳。只有杨绛能读懂钱钟书,这不正映验这句:我虽然看透你,但我依然爱着你。并且将爱化为理解如涓涓细流浸润到生活最细的关节。当然爱是互动的,钱钟书虽然不事家务,甚至划火柴也是62岁才学会。但他从牛津时为杨绛做好早餐,并且婚后数十年如一日。

现如今网络信息时代,打开手机可以随时看到坠入爱河的男女秀恩爱,晒幸福,山盟海誓,花前月下,真是热闹非凡。一旦结婚进入各自为夫为妻的角色,为点鸡毛蒜皮的事,相互抱怨,相互指责。很多人喜欢把家庭矛盾归咎于“三观不合”,可是,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好的婚姻三观固然重要,但比三观相合更重要的是,不争对错和相互包容的坚守,这一点杨绛和钱钟书都做到了。

随着钱瑗的出生,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更多欢乐色彩。钱媛从小聪慧异常,读书过目不忘。尤其是4岁时钱媛因为两年未见爸爸,爸爸的到来,她挺陌生,她对钱钟书说: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钱媛是要赶爸爸走。钱钟书笑着说:“我倒要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的,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有点出乎寻常的一问一答,令读者都不甚惊讶。钱瑗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钱钟书得意地说:“妈妈有点笨哦!”杨绛:“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

亲情友情爱情在那个年代、在革命的热情下变得脆弱和易碎。他们仨在人心惶惶时,并不惶惶然。钱瑗秉乘父母家风家教,用这种狡黠的行动温暖这个家。使落难中的钱钟书、杨绛备感欣慰。经历过风暴后,这个世界没有比骨肉亲情更伟大的东西了。

迁居三里河寓所,两位老人结束了长途跋涉,生活渐渐安顿下来。两位老人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角书桌,读书和工作。就如人间没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愁。钱杨二人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不想白发人送黑发人。文章写到最后,真是不忍心读下去。

杨绛曾说钱瑗是她平生杰作,钱钟书认为“可造之材,也是钱家公认的‘读书种子’”。然而她经历坎坷。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做父母的心头始终不能舒坦。她乐于助人和善良的品型深深烙在读者心头。我们应该仰望民国才子们的璀璨星空,更应该像钱瑗一样脚踏实地做人。这也是我读《我们仨》至深的感受。

新闻推荐

英研究称可基于DNA评估预期寿命

英国爱丁堡大学15日发布一项研究说,通过分析DNA(脱氧核糖核酸)信息,理论上有可能预测一个人比平均寿命活得更长还是更短。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