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自己吃药,当心遭起
你使用药物是合理的吗?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压根就没考虑过。小病小灾时,自己对着药盒上的说明左看右看,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吃几片药就算对付过去了。如果是必须上医院的病,交完钱,拿完药,回家也是症状轻了就少吃点,或者干脆再相信一些小偏方,和医生开的药一起服用。
也许这些情况在我们的生活中太普遍了,所以人们几乎已经意识不到,这样用药其实是不够合理、科学的。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药物的广泛使用,不合理用药引起的药源性危害越来越明显,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患者健康的主要杀手。仅在英国,每年就有2万人因药物死亡,这个数字是英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6倍。
合理、科学用药习惯关乎健康更关乎生命。下面我们来看看当下几个常见的乱用药场景——
■ 滴眼液想用就用
这些年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条件的改变,用眼的时间越来越多,很容易患视觉疲劳症和干眼,而这两种病症都以眼睛干涩不适为主要表现,于是很多人将眼药水变成了日常“必备药品”。
滴眼液滥用主要是使用品种的滥用,比如阿托品眼液,本来是用来治疗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因为其散瞳作用很强,作用时间长,将瞳孔散大后,一般需要3周左右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一旦滥用,严重的导致双目失明。
激素类眼药水如醋酸可的松眼药水也不能乱用,这类眼药水刚开始点能有效缓解眼睛干涩、发红,但长期使用可引起眼压增高,甚至视神经损害、视野缺损和视力下降,造成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而且这种青光眼自觉症状较轻,病程经过缓慢,临床上很难及时发现。
建议滴眼液的使用原则上是能不用就不用,没有必要常规使用,若必须使用,一天不应超过4次。除了点眼药水,还有些方法能够缓解眼睛干涩:做眼保健操、热毛巾湿热敷、多看远处。
■ 儿童乱服成人药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机体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所以和成人药物比,儿童药物的成分和剂型(如婴儿吞咽功能发育不完善,难以服用片剂,需开发滴剂、喷剂等)都不尽相同。服用适合儿童的药物,才能做到有效和安全。
有报道显示,一个感冒的4岁男孩,在吃了成人感冒药后,竟然出现了惊厥。儿童用药其实有很多禁忌,比如儿童最忌服速效感冒胶囊,这是因为他们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肝脏解毒功能也不健全,在感冒发热时若服用速效感冒胶囊,易引起惊厥,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甚至肝脏损害。
此外,儿童也不适合服用磺胺类药物,因为可能引起新生儿黄疸加重,甚至侵入脑组织造成核黄疸。还有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内毒素吸收增加,病情加重。
此外,儿童与成人的区别,并不是简单的身高、体重、外形上的不同。儿童在身体的激素分泌水平、代谢功能上都与成年人存在差异,因此,一些药物的成人剂型是儿童不能接受的。
建议给孩子用药时,一定要谨慎,严格遵医嘱。家长也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将成人药物减半或减量就可以。如一些缓释胶囊就不适合剥开分份服用,因为它是用胶囊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数量,如果为了减少分量而剥开给孩子吃,易造成毒副作用。
■ 保健品当药吃
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官方对其的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从这个定义上很容易看出,保健品其实是食品的一个分支,而且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
保健食品一般需要较长时间服用才能对身体发挥保健作用。消费者选择保健食品,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某些生理功能减弱或紊乱的人群,比如免疫力低下、失眠、单纯性肥胖者,可以选择相应的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减肥类保健食品。但是消费者千万不要为治疗某一疾病而购买保健食品,因为保健品和药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尤其在疗效方面,作为药品,一定经过大量临床验证,并通过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审查批准,有严格的适应症,治疗疾病有一定疗效;而作为食品的保健品,则没有治疗作用,仅仅检验污染物、细菌等卫生指标,合格即可上市。
更为重要的是,保健品如果滥用,虽然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但是如果抱着保健品能治病的心态去服用,最后很可能因为没有及时去医院进行正规治疗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建议在购买保健品时,首先要认准标记,保健食品外包装上应有蓝色标记,同时应标有相关批准文号。其次,在购买保健品时要确认它的功能。目前我国卫生部审批的保健食品一共只有22种保健功能,比如增强免疫力、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缓解视觉疲劳等。
■ 止咳糖浆当饮料
止咳糖浆是治疗咳嗽的一类用药,主要用于止咳、化痰,适用于感冒、咳嗽、多痰、支气管性气喘等症。由于止咳糖浆大多在药店就可购买,有些甚至还添加了草莓、葡萄、养乐多等口味,因此大家感冒咳嗽时,相当喜欢服用。
一些止咳糖浆中含有可待因,具有极佳的镇咳功效,这种糖浆只要服用10毫升就能止咳,但是不当的剂量或长期服用,不仅会造成严重副作用甚至会成瘾。
前些年,大家还没意识到滥用含可待因止咳糖浆的危害性,不仅大人随意购买,孩子咳嗽时也随意让其服用。近年国内多有媒体报道,有人把含可待因的感冒糖浆当成饮料,有病没病都喝,最后上瘾而不可自拔。近两年,国家相关部门已出台相关法规,对含可待因的止咳糖浆进行限制。
建议 虽然止咳糖浆不必经过医生处方可以在药店随意购买,但专家建议在购买前一定要请教销售人员,在他们的指导下,按照标签的用法用量服用。咳嗽持续一星期以上,或有再发的倾向,或伴随有发烧、皮疹、持续头痛时,应向医生寻求诊治。
■ 药物相克被忽视
药物相克主要是指同时或先后服用药效相反的药物,从而导致疗效降低的现象,以及不同药物之间在一起进入体内后产生反应而对人体造成的影响甚至是伤害。研究发现,有很多类的药物之间都是相克的,不仅中药如此,一些西药也是如此。
专家举例说,头孢类药物不能与利尿药同用,容易造成肾损伤;补铁药不能与钙片同服,药物容易形成沉淀,不易吸收;阿司匹林不能与布洛芬同服,会降低阿司匹林药效,也不能与维生素E同服,会增加出血风险;青霉素与维C同服,会降低维C药效等。
另外,不少食物也是药品的“克星”,同服也可能带来风险。比如牛奶与钙片同吃,会影响钙吸收,与抗生素同吃,抗生素药效降低80%,与止泻药同吃,会加重腹泻;抗过敏药物不能与果汁同服,否则会影响过敏药代谢;服用阿司匹林时不能喝酒,否则容易造成肝损伤;服补铁药物、黄连素时,不能服浓茶,否则会降低药效;服用布洛芬时,不能同饮咖啡、可乐,不然容易造成胃出血、胃穿孔。
建议在服用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上的有关禁忌。另外,一般家庭平时也没必要储备太多药物,这样就可以大幅降低自己同时服用不同的药物导致药物相克的风险。(据科技生活/王夕)
新闻推荐
伦敦大学学院发布一项新研究说,通过基因组测序等技术手段,团队找到了一些重要差异特征来判别肺部癌前病变是否会最终发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