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刀锋的过程
□辛然
书籍可以成为一个成长参考线,可以吸收其中的含义,可以对比自我的发展。特别是当我们的经历、意识,超过了年轻时爱不释手的那本书带来的感觉后,头脑会更加丰富。英国作家毛姆最出名的作品是《月亮与六便士》,但他的另一本小说《刀锋》更令我着迷,看过十几年来,会时不时想起。
小说开头介绍了主人公、乡下青年拉里。他有不错的生活前景:性格讨人喜欢,有美丽未婚妻,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这简直是教科书式的人生了。战争发生后,参军的拉里也是幸运的,他活着回来了。而小说的转折也开始了,他像变了一个人,开始追求生命的意义。这一追求,就耽误了一系列人生任务。
我读这本书时刚好大学刚毕业,觉得拉里和现代青年的遭遇一样:要么继续求学,要么工作,要么结婚。完成这些规定动作,人生才算过得下去。但拉里停滞了,他不工作、不结婚,整天在村里“晃膀子”,后来开始在全世界巡游“晃膀子”。这是我们的父母最不想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事情,他们总会尽快把我们从迷茫中引导出来,或者压根就不想让我们想七想八。
拉里想得到一种可以解释任何问题的知识。他学习了几种语言,做过几年码头苦力;他混迹于各种宗教、部落;他跟随身居荒野的大师学习,跟随衣着简陋的印第安人学习,跟随一切跻身名流的人们所不屑的对象学习。
这股学习的精神,特别像我在三十岁时遭遇的事情。当我顺利完成找工作、找对象、生了一个孩子以及再生一个孩子后,焦虑感就出现了。有人说这叫“二次成长”,它常常发生在26岁至35岁之间,一个人会变得十分焦虑,觉得自己必须充电、学点东西。纵观之前,学习大都是被动的,而此次忽然有了自主性,觉得再不努力就晚了。它看上去像一种醒悟,像追求自我发展,而实际是用假装努力来缓解压力。假装努力并不是假装学习,而是说,如果一件事让你为之努力,很可能你并不太喜欢它——做真正喜欢的事情,根本与努力无关的。显然,拉里一开始的求学经历,是一种不计任何成本的外部探索。就像我们这些工薪族,一次次掀起英语、绘画、手工、健身等学习大潮,试图用简单的成品安慰我们从未探索的内心。
毛姆的作品通常都带有大量纪实的部分,假定他确实认识这样一位战后性格突变的青年。因此他在本书结尾处表达的感受应该是真实的:“我是个俗人,是尘世中人;我只能对这类人中麟凤的光辉形象表示景慕,没法步他的后尘。”我们经常羡慕摆脱现实羁绊的人,但又绝不肯去追随。这世上没有解释万物的终极知识,因为每个人的看法都是片面和有限的,导致我们一开始就会提出错误的问题。
如果拉里写这本书,很可能要告诉我们的是,所有我们想知道的,可以同自己的内心世界交流。我们首先应该学的,就是与自我相处,而后寻求自我发展。假设拉里不认识苏格拉底,但他一定会赞同后者的这句话: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过。省察自我,则像本书引言所说:“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这不仅是肉体要经过的打磨,更是精神上一层层的蜕变。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比背单词、画素描以及练人鱼线要难多了——并不是我们假装努力一下,就可以得到的。人是天生要保护自我的,而打破自己的保护壳,必然是一个跨越刀锋的过程。
新闻推荐
英国议会下院16日投票否决针对政府的不信任动议 特雷莎·梅挺过议会不信任表决
英国议会下院16日投票否决针对政府的不信任动议,首相特雷莎·梅当天晚间呼吁各党派议员放弃私利,一同打破英国脱离欧洲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