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表达感恩的仪式应该有所创新 □宋晨希
网络上流传的某中学要求子女跪拜父母的行为,想来有些不妥。
我们其实很清楚该校领导的动机,那就是感恩父母,弘扬传统文化。出发点没有错,感恩父母没有问题,但感恩父母的形式多样,为什么非要用跪拜之礼呢?
跪拜是五体投地,它是一种完全臣服式的仪式。或许,在古代大多数子女对父母的崇敬之情,可以使用跪拜之礼,但在当代,则完全不适用。
为什么?因为家长、子女的关系变了。在古代,我们要讲“三纲五常”,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家庭中,父亲的话就如同天理,后辈不能有所反驳。古代社会科技不发达,大家更多的是靠经验来生活。因此,父母几十年积攒的生活经验就成为了宝贵的遗产,它能教导你如何种地,打理一个家庭,如何维持人与人的关系等。
但是,到了当代社会,经验的价值在不断被压缩。我们积攒生活能力和学习知识的渠道,已经完全被学校、电视、网络所取代。既然子女无法对父母“五体投地”,那么,用落后的仪式自然会让人反感,这其实也是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以后,青年要反对旧礼教的原因。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该中学“跪拜父母”的出发点,那就是这个世界需要一种“仪式感”,我们青年人之所以对传统文化不认同,就是因为没有仪式感的辅助。什么是“仪式感”?英国学者哈里森在《古代艺术与仪式》中说:“真正的仪式,或原始的仪式旨在重构一种情境。”仪式感起源于早期的巫术,它是一种程序性、独特性和象征性的行为,人们通过一种行为,来营造出过去美好、庄严的情境,以此传承过去的文化、道德价值和艺术修养等。
不过,就如同我们继承传统,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样,仪式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否则,那就是一个空洞的仪式,除了让人厌恶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在南宋时期,儒家学者朱熹有感于古代礼仪逐渐被毁弃的情况,编纂《朱子家礼》,但是朱熹在其中说:“礼,时为大。使圣贤有作,必不一切从古之礼”。在朱熹看来,人们整理研究古礼,只是为了要让人们知道礼的源流,“岂能一一尽行?后世有圣人出亦须着变。”
我们现在这些渴望复兴传统文化的人应该知道,早在800多年前,儒家的大哲已经告诉我们,不能一味复古,要有所创新。
新闻推荐
新华社伦敦11月27日电欧盟特别峰会近日通过与英国达成的“脱欧”协议,英国“脱欧”进程继续推进,但最终以何种形式“脱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