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辅导班前请认真了解你的孩子
□文/徐洁
每年暑假,“无奈!给娃报了多少个辅导班”“多少钱也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类似的文章总会被热转一阵,好像已成为固定节点的固定节目。笔者猜想,或许因为家长们刚刚给娃“巨资”报了班,这其中的吐槽,如“无奈啊”,“别人上,我家也得上”,能让人找到共鸣,缓解“割肉”之痛?
当下,在公办义务教育几乎全免费的当下,校外辅导支出已成为不少家庭最主要的教育消费。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总体参与率为48.3%,一线城市学生的平均校外培训支出达7781元/年,二线城市为4863元/年,其他县市为2395元/年。既然是消费,就要讲究“合理”两字。可是如今,有许多家长在社会上轰轰烈烈“报班潮”的“裹挟”下,内心开始焦虑,逐渐失去了“合理消费”的理智。一位妈妈说,女儿升学时,她花了三万块钱给女儿报了一对一辅导班,在交上钱的一刹那,她感觉放松了不少。为了自己不焦虑,用各种培训班将孩子的童年填满,为人父母的可能感觉安心了不少,但是对孩子未来是利是弊,恐怕还得细细探讨。笔者认为,如此报班父母是为了自己,不是为了孩子。
教育投入诚然不可或缺,但孩子是否成才并不是用钱砸出来的。父母作为能够独立判断的成年人,选择什么样的消费应当有绝对的主动权。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主动权,是建立在父母对孩子天赋兴趣有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熟知孩子的情况,才能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做出合理的选择和规划,目标笃定后就没有那么容易被所谓的报班潮“裹挟”。
有两位父母的例子值得借鉴和赞赏。一位父亲在儿子5岁时,发现他对学习架子鼓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便带孩子拜师习鼓,在今年春天,孩子被英国北方皇家音乐学院录取。另一位妈妈则是发现女儿对数学感兴趣,于是尽所能地搜集信息找到好的数学老师,启发和引领孩子真正走上数学之路,女儿最终考入牛津大学纯数学专业。
可以说正是他们的发现与坚持成就了孩子。
如果不能根据孩子的情况作出合适的选择和规划,由于“怕掉队”的焦虑或者跟风,给孩子选择兴趣班、辅导班,那么,即使砸再多的钱,哪怕砸锅卖铁、自己吃糠咽菜,也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父母,甚至还有可能害了孩子。笔者认为,所谓拼爹拼妈,拼的正是如何做父母的智慧。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12日晚,在2018斯诺克世界公开赛决赛中,世界排名第三的马克·威廉姆斯凭借丰富的经验,从5:9落后连追五局,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