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并不只“到此一游” ——读田海燕《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
——读田海燕《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 □杨嘉利
近来,读到一本书,叫《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作者是一位叫田海燕的女作家,除了感慨她在文字上的优美,和感情上的细腻外,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她用了40多篇风格迥异的散文,记录下了在英国旅行的10多天里的所见所闻,更把她在异国他乡每到一处的历史和文化都逐一呈现出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过去的理解是这样:读书多了,知识多了,也就等于去的地方多了。然而,读到《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才让我发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因为,对于历史的认识,特别是对于某座城市、某个地方人文的认识,不管读了多少书,也不管拥有了多少从书本上读到的介绍和描述,也远远比不上身临其境。
比如,这本书中有一篇散文《巴斯:被乡村包围的古城》,仅标题便让我有了阅读的兴趣,作为读者的心理,大致会是这样的:看看英国的古城是如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保持下来的。
田海燕写道:“英国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工业文明位居世界前列,但它却没有因工业的发达而让土地减少,让乡村消失。它对土地的眷恋和乡村的保护,从上到下有一种共识。实际上就在‘一战\’之后‘二战\’之前的1926年,艾伯克隆比爵士出版了一本宣言式的书《英国的乡村保护》。在这本书中,它对城市至乡村道路两侧带状发展而出现的大量建筑群,如轻工业区、郊区住宅、各种各样的广告牌等发出了警告:这种随着经济发展而催生的城市扩张,必将会侵害整个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传统人文景观;并呼吁成立一个相关的组织来阻止城市的无限扩张,保护面临生存危机的土地。”
“还有当时的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他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就是英格兰。\’这句话好精辟,直接道出了乡村文化在英伦文化中不可取代的地位。乡村就是英国的魂魄,是它立于世界之巅而不败的支柱,乡村情结已如血液一样在每一个英国人身上流淌,生生不息。”“事实上,我们正在重蹈英国一个世纪前的覆辙——从我居住的城市到郊县的路上,已经看不到田野了,全部被林立的建筑取代,农田里不长庄稼‘长\’房屋,而且大兴土木的工地随处可见,完全是一种方兴未艾的态势。”
这样的思考,在田海燕的这本书中还有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广泛,从而让一本原本会让人读起来很轻松的游记类读物,也有了几分厚重。
在《逛书店:走进牛津的“内心”》一文中,关于这所世界顶尖的高等学府内著名的叹息桥,田海燕又是这样写的:“当看到叹息桥时,我以为这是让考试失败的学生反思,重整旗鼓的地方,然而根本就不是这样。赫特福德学院的叹息桥,只因形似意大利威尼斯的叹息桥而得名,它实际是连接新旧两栋建筑的廊桥,没有一点情绪低落叹息的含义。为什么这样说?牛津大学宽进严出,非常严格,听说只要有一门挂科了,对不起,没有重考这一说,劝其转学,当然退学也可以。所以,你根本就没有反思叹息、重新开始的机会。”
人生,当然不会只是一场戏这样简单;因为,任何一场戏落幕了,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而人生的每分每秒都是不可重复的。所以,在这样一篇看似轻松,不过就是去牛津大学走走、看看的文字中,却包含了作者深刻的思考,那就是“只要有一门挂科了,对不起,没有重考这一说”。
人生,何尝不就是这样?任何生命要走完一生,却又并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牛津大学的“宽进严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正是生命的“宽进严出”。原因就在于,生命的诞生虽然简单,但要在这个世界上完成她的凤凰涅槃,却又是一件无比困难的事!
田海燕的《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好就好在她的每篇作品都是一些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文字,如《朝拜:莎翁的斯特拉福德》、《苏格兰:寻找“勇敢的心”》、《风雨800年:爱丁堡城中古老的礼拜堂》等,让人们在跟随这些文字游览了一番异国风情的同时,掩卷之后还能收获到思想的力量,帮助自己完成和历史的对话。仅这一点上,在我看来,便是这本书值得人们一读的原因。
《走着走着,天涯不再是远方》
作者:田海燕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新闻推荐
7月7日,英国埃姆斯伯里,一对情侣中毒案件的调查还在继续。视觉中国图据外媒报道,英国警方13日就埃姆斯伯里发生的神经毒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