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老师的读书经
□杨玉珍
何老师,大学教师,机电系教机械制图。她的女儿英国剑桥大学博士。每年假期去英国探亲,所到之处给她留下深刻的印象,便是全民读书的画面。她的手机贮存了许多相关的照片。手机打开,一幕幕读书的情景,让人动容。看到我诧异的目光,她说是自己悄悄拍的。回来后将这些照片发到朋友圈和学生群里。我知道,何老师想以此引发人们读书的兴趣。
公园里倚着栏杆而坐的银发老太太,手里棒着书,此刻在她的世界里,仿佛一切都是静止的,唯独书中有乾坤。
阅读量的差距,其实就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瞬间。关键取决于阅读习惯,阅读方式,阅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闭门此刻是深山,读书随处是净土。”从自己做起。她的阅读书单里不少是世界名著。阅读改变了生活节奏,忙碌而充实。在她的影响下,先生的阅读从农科类专业书籍拓宽到文学类。两人一面读书一面交流感想,齐乐融融。鼓励两位八十多岁的父母读书。老母亲老花镜加放大镜,看上了瘾。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陆续读完《我们仨》、《穆斯林的葬礼》等五个长篇。这还不算,每周
回家要与二老说说读书体会。耳濡目染,在老人启发带动下,点燃了哥嫂读书热情,嫂子走出牌摊子,与自己较上劲,开始啃《红楼梦》。我打趣道:爱屋及乌,家人因为太爱你了,才出现了家族里读书热。她说,也不完全是。古人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入门后会发现书本里世界,别有洞天,精彩纷呈。
阅读到底有什么用?为什么执意强调大量的阅读?对于大多数人疑惑,她的回答是:眼睛抵达不了的地方,文字可以。脚步丈量不到的角落,书本能行。她的制图课,开场白是以读书为引子。给学生列书单,不光是通读,写读书笔记则是刚性要求。学生们触动很大,想糊弄何老师门都没有。读没读,用笔记说话。闲暇时光,一些低头族们开始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还有一招挺管用,完不成阅读任务,她的课别想过。何老师高兴地告诉我,有些学生《呼啸的山庄》、《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水平高着呢,让她动容。
何老师让我看了一段展示学生笔记的视频。厚厚的一大本笔记,字迹秀丽工整。那个腼腆的小伙子,手棒20多本读书心得,脸上写满自信,书籍将他带入一个崭新的精神高地。在学校文学社团读书交流会上,何老师有意将小玉同学请上台,分享她的故事。每个假期回家时,她会从学校图书馆借一包书带上。整个假期妈妈会全力支持女儿阅读,尽量不打扰她。小玉告诉大家,家里很穷,生活很艰辛,现在住得还是窑洞。前些日子妈妈来电话说,爸爸放羊时怀里揣的《红楼梦》,有空会看上几页。何老师激动地说,只有内心强大的孩子才能直面人生,乐观向上。有一点可以断定,读书会让小玉有不同的人生,用知识和奋斗来改变命运。
有些学生直言,何老师的课学起来有困难,特别是一些女生,三维空间想象力差,跟不上。但是,她的课却一直出勤很高。听懂听不懂与愿意不愿意听,是两码事,具备优秀的人格魅力,当然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气场,学生自然愿意听,从娓娓道来话题中领悟做人的道理。还有一点,何老师会在短时间里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老师直呼其名,刷刷存在感,那种感觉是非常有效的。问其诀窍,她轻淡地说,用心就能记住,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系里举办“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朗诵会,何老师特邀为点评嘉宾。“活动的主题词出自何人?何处?”主持人话音一落,她的学生对答如流,并集体背诵,让在座的师生们刮目相看。而何老师的即兴点评,搏得掌声一片。我揶揄道:“是不是董卿第二?”她笑笑,事先做了一些功课。
为学生作“热爱读书,点亮人生”讲座,尽管是教学之外的内容,但是她乐意付出。两个小时脱稿演讲,打动人心的正是那种激情和社会责任感。
书,读与不读,也许一天两天看不出来。那一年两年呢?情况会有不同。十年八年过去了,差距悬殊,会影响人的一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天何老师收到毕业十多年的学生礼物,两箱民勤瓜。学生念着老师的好,留言“重要的是老师的恩情不能忘。”
她有一个的梦想,就是什么时候能把国外读书场景复制到国内,提升全民的阅读量,让人人爱读书,读好书,随时读,从中受益。好的出发点,有时可能不被人理解,甚至误解。作为教师,遵从于内心,便释然于怀,用行动努力践行,诠释教育对人生的意义,润物细无声,即使微小,但依然星火闪耀耀,波光粼粼。
新闻推荐
记者会现场视觉中国图13日,在与英国首相特雷莎共同出席的记者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高度称赞两国关系。据英国广播公司(BBC)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