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艺术展还需做功课 □廖廖
学习看艺术展是没有“天上掉馅饼”这回事的,只有学习艺术史与文化史,别无他途。
喜欢看艺术展的大众有福了,因为今天中国的艺术展是前所未有的多。但同时,大众也有困难了,因为艺术展并不像电影——
艺术展的“前世今生”
中国最早的艺术展只是在文人和权贵的小圈子范围。其实中国古代并没有“艺术展”的概念。但并不是说古人作品没有展示之地,文人画家们在书房、庭院、松林、书画舫展示他们的画作,手卷徐徐展开,长卷用竹竿挑起来。在这些最早的“艺术展”上,文人画家之间的互相鉴赏、评判、口口相传也具备了现代展览的大部分元素,但是还没有现代展览的策划、主题和针对空间的利用。
到了明代晚期,文人越来越多,商人阶层随着生产力提升和贸易发展而兴起。为了提升社会地位,商人们挥金如土地赞助文人雅集,进而改变了以前由文人阶层垄断的艺术圈。
明末清初的中国艺术展览的形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旧时在文人书房、园林中的书画交流,渐渐转移到盐商巨贾的豪宅里,商人阶层成为文人雅集的重要赞助者和书画交流的主要组织者,书画的品位也由清雅悠远的文人品位转为姹紫嫣红的市井审美。
到了民国,中国绘画的话语权已经由旧时的政治和文化精英手中转到大众手里,传统水墨画家流行结社,留洋归来的新派画家兴办学校,各个派系争先刊登广告、公开办展、大方售卖。艺术生态的多元化背后是民国的政治与文化力量的演变。
1950年代之后,民国展览的多元化格局被取代。
1979年之后,草草社、星星画会等“地下小团体”和非官方的展览开始萌芽,象征着中国艺术生态的多元化再次复苏。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现当代艺术的新潮汹涌而至,当时全国出现了数百个艺术小团体。艺术家们在宿舍、公园、仓库,甚至马路边上举办了许多艺术展览,前卫艺术也在体制艺术的夹缝中露出小荷尖尖角。
现当代艺术新潮运动之后,中国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生态已经势不可挡。就像中国文化在思想启蒙运动之后再也不会回到懵懂封闭的年代,中国现当代艺术也再不会回到只有一种艺术风格、一种展览形式的时代了。
作品依然是主角
说完中国,说西方。欧洲早期的绘画可能是教堂中的装饰,可能是皇室城堡里的点缀,但绝对不是空间的主角。欧洲最早的画廊采取的展览方式是从地面到天花板的密集式挂画,甚至看不到一点墙面。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画家话语权的获得,画家们觉得作品应该是整个展览空间的主角,他们开始争取更为自主的挂画布展方式,现实主义大师库贝尔和莫奈都不满主办方的布展,自己重新设计全新的展览空间。
今天我们在画廊内常见的单排水平线对齐的画作悬挂方式,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开始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第一次出现。从此之后,此种挂画方式成为主流,也意味着画廊作为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
到了20世纪初,德国的现代主义展览上,组织者开始用白色的粗布作为背景,后来直接把墙刷成白色,去除了干扰作品的因素。白色的墙壁让作品从皇室贵族金碧辉煌的墙上脱离出来,让作品回归到自身。画廊的白盒子空间抽离了所有干扰艺术的元素,所有的电线、设备都被隐藏在洁白的墙壁和抛光的地板背后,隔离了一切“艺术之外”的因素。作品由空间的装饰品成为空间的主角。
展览手册和说明牌则尝试让更多的大众了解艺术品,艺术展不再是为了那些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的上层阶级而开设。现代展览模式的建立,不仅是对传统展览的观看方式的改变,事实上也是贵族权力衰败、中产阶级与商人阶层崛起的写照。
知识的储备任重道远
今天,大众愿意去看展览,这当然让人欣喜,但是说到如何能够迅速学会看懂一个艺术展,这又让人沮丧。有人说,西方艺术看不懂,其实观者看不懂的也包括中国艺术,什么是气韵生动,齐白石为什么好,什么是文人画、院画、界画?你也分不清。所以,第一步还是学习艺术史。
简单来说,因为艺术展不是电影,电影是由你买单,所以导演必须拍得让你看得懂和看得爽,而艺术展并不是你买单,所以它只对买单的人(业内人士)负责。如果你要看得懂,只有学习艺术史与文化史,别无他途。
是不是背熟了艺术史上的各种流派就看得懂艺术展了?那只能保证你看得懂以往的展览,要看懂今天的展览,你还得了解全球化、消费主义、女权主义、个人身份等等这些欧美当代艺术家最常关注的政治与文化的主题。
当然了,话说回来,对于一个艺术展,我们未必需要看得懂才能享受。很多时候,人们未必懂一件东西,但是,却依然会很享受它。所以,看艺术展也一样。
新闻推荐
英国警方3日说,一名男子和一名女子上月底在今年3月发生“中毒”事件的南部城市索尔兹伯里附近疑似接触不明物质,陷入昏迷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