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都假装和霍金很熟

济南时报 2018-03-15 15:54 大字

□本报评论员 熊苗

昨天,几乎所有人都被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去世的消息刷屏了。我们感慨唏嘘一颗巨星的陨落。

这颗巨星似乎离我们很近,至少在很多人从小到大的作文里,他没少出现过;黑洞、弦理论、奇点定理、霍金辐射……他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成果,又注定了我们之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物理或许都不及格的你我,为何对科学家霍金如此亲近?这是一个问题。

或许,这是因为他的人生集了世俗和浪漫两种极致。

21岁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罕见病,逐渐全身瘫痪,并最终失语,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和两只眼睛能够活动……这样一手烂牌,却被他打出了极致水准。“他的勇敢、坚韧、辉煌、幽默激励了全世界的人们”,从他去世后家人的声明里,我们也能对他的个人魅力窥见一斑。勇敢、坚韧、辉煌自不必说,难的是身体困于方寸之地仍不失幽默。他的成就自然与天赋和所处的包容环境有关,但能把世俗苦难活成诗的,自然有难以企及的思想高度和独特的人性光辉。

世俗的人生难免坎坷,霍金的坚韧和幽默,正是对我们精神层面的激励和启发,也是我们缅怀他的朴素理由。

所谓浪漫,就更不难理解了。“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仍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王。”这句话形容霍金,实在再合适不过。每当霍金坐着挂满各种现代感仪器的轮椅出现,发出机器人语音,身后出现魔幻的星空,你会禁不住想,此刻,他就是宇宙的中心,经由他,有通向未来和宇宙之路……他所带给我们的对浩瀚宇宙和未知的天马行空的想象,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浪漫。

科幻作家、《三体》系列作者刘慈欣对霍金的评价很有意思:世界上曾经有这么一个人,就眼皮能动,思想却在遨游太空。而很多人身强力壮,但是思想却一辈子都瘫在轮椅上。这是最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我对此的理解是,或许对于霍金来说,对终极问题的思考,思想的远行,就是他所追求的诗和远方。

平凡的人生,自然不会有霍金这种“身体限于方寸之地,思想通乎宇宙之极”的极端冲突,但都会有身陷困顿的时刻,都会有对诗和远方的追求。我们亲近霍金、缅怀霍金,不仅是因为他对科学始终如一的热情和取得的成就,更在于有血有肉的人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新闻推荐

科学巨匠霍金辞世

3月14日,在英国剑桥,霍金生前任教的剑桥大学冈维尔—凯厄斯学院降半旗志哀。(新华社发)新华社伦敦3月14日电(记者张家伟)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14日凌晨在英国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