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石黑一雄转型和突破之作 读《无可慰藉》

四川政协报 2017-12-28 12:57 大字

10月5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石黑一雄出生于日本长崎,6岁时,父亲申请到英国国家海洋学研究所的工作,一家人移民英国。大约1983年,他开始发表小说,曾获得1989年布克奖、法国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等多个奖项,与鲁西迪、奈保尔被称为“英国文坛移民三雄”。

《无可慰藉》是石黑一雄的重要作品,也是转型之作。小说描写一位钢琴演奏家瑞德去到一个小地方(中欧一座不知名的城市)演出,抵达的时间是星期一,但演出要星期四晚上才进行,于是,故事开始拉开序幕。小说分为四部分,围绕这次演出讲述他那四天三夜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诡异的是,作者在他见到的每个陌生人身上(酒店经理、迎宾员及其女儿和孙子、指挥家、钢琴青年、检票员、接待员等)都投射了他的记忆、他的联想,甚至是他的恐惧,这里面几乎包含了所有元素:误会、欺骗、酗酒;童年记忆、初恋回忆、家庭往事;冷漠的亲情、虚假的爱情、背叛的友情……在一座谜样的城市里所经历的谜样的几天。主人公忽而是旁观者,忽而又被卷入其中,所见之人无不一往情深却又执迷不悟;所遇之事无不荒诞怪异,充满变数。在这座人心被怪诞的艺术价值观所左右的城市里,在努力寻找梦境出口,为这一切寻求解释的过程中,他渐渐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人生最为严酷的一场演奏。

《无可慰藉》改变了他以前的叙事风格,有一种卡夫卡式的神秘,大量的超现实描写,变幻莫测的场景,走马灯般出没的人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梦境之中。在《无可慰藉》中,作者把故事背景直接挪到当下,故事的主要情节依托一种“梦游式”行走衔接,每分每秒都给人瞬息万变的感受,几乎让读者难以喘气。不同身份的人物接踵而至,让人眼花缭乱;情节上也变得更加复杂,故事主线变成了双线,主线围绕钢琴师瑞德,辅线围绕指挥家布罗茨基,两者穿插,交错进行,几乎让读者难以分清。

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简练、精巧变得厚重、粗粝,原来毫厘不差的控制,现在似乎变得“杂乱无章”,字里行间散发的气息、节奏、情绪就像是在高速奔跑中散发出来的,几乎让读者难以接受。

然而,还是有不少人喜欢它,特别是先锋作家和评论家。因为它具备真正意义上现代小说应该拥有的风格,所创作的人物,所呈现的世界,包括那种“梦的语言”,都具有很强的现代性。一切都是清晰的,但这种清晰又被隐藏起来;一切都是现实的,但这种现实又被梦呓式表达割裂。

这本集合了他以往全部小说要义的巨著,混繁、厚重、立体、饱满,像一片森林或一座岛屿,而不仅仅是一座旧宅或府邸。它可能会让你在某个片刻迷失,但如果你怀着耐心读下去,最终合上书页时,就会突然发现,它几乎将我们身处的小世界各方各面都网罗其中。这世上的很多人,不都像瑞德那样,面临这样或那样,既不可名状、又无可慰藉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状态,只会近乎无限又无序地持续下去。

新闻推荐

火星上有水 为何没有生命?

英媒称,牛津大学科研人员认为:当火星表面的水分被吸收进火星外壳时,火星就不适合居住了。据英国《独立报》网站12月20日报道,牛津大学地球科学系牵头的最新研究对星球环境的微妙变化提供了洞见,星球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