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小猪佩奇》被部分家长列入“黑名单” 是孩子跑偏还是家长焦虑?

淮河晨刊 2017-11-21 10:23 大字

动画片《小猪佩奇》最近火了,但这次火在了家长圈,有报道称该片被一些家长列入“黑名单”,原因是自家宝宝看了这个动画片后被带跑偏,不少孩子开始跳泥坑、学猪叫。对此观点,也有部分家长表示反对,认为这部动画片充满童真,三观端正,是寓教于乐的好片子。对此,记者采访心理学专家了解到,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如何模仿以及模仿的效果,家长都可以加以引导,即便是学猪叫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游戏和一种体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扮演观察者的角色,而动辄就用黑名单来禁止孩子观看动画片,久而久之会养成家长在教育中为了避免麻烦的“懒政”。

孩子模仿猪叫引发家长热议

《小猪佩奇》又名《粉红猪小妹》,是一部英国学前教育电视动画片,围绕主人公小猪佩奇与家人的愉快经历展开。佩奇是只小猪“妹子”,与爸爸、妈妈、弟弟生活在一起,一家时常跳床、跳泥坑、跳水坑,开心时发出“嗷嗷”的叫声,或是倒地大笑不起。2004年《小猪佩奇》首播后,立即风靡全球,因幽默有趣,鼓励小朋友体验生活,宣传传统家庭观念与友情,深受全球孩子与家长的喜爱。前不久,第五季《小猪佩奇》在优酷上线,播放量在短时间内就已破亿。

而近日一则网帖引发了对这部动画片的热议,发帖者称,自己的宝宝沉迷英国动画片《小猪佩奇》,常模仿其中的小猪跳床、跳沙发、跳泥坑、跳水坑,还天天学猪叫,学了一年多。一时间,此帖引起许多家长的共鸣,甚至直呼动画片“有毒”,孩子常沉迷于动画片情节,模仿角色行为,看到相关玩具就“走不动路”。

但也有家长认为,类似于《小猪佩奇》这样的动画片“三观端正”,孩子从中学会礼仪与礼貌、语言能力也得到提升,“为什么不能学猪叫呢?”

小朋友喜欢看是因为有共鸣

《小猪佩奇》这部动画片深受小朋友欢迎,北京曼陀海斯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蒙琳徽分析说,如果动画能够影响孩子,说明这个动画的设计和小孩子的心理发展体验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有共鸣,至少在孩子的情感幻想过程中是有共鸣的,如果孩子无法理解,是不会去模仿的。

蒙琳徽举例说,《小猪佩奇》第五季中有一集猪爸爸用砖头建房子,新邻居狼爸爸为了检验这个房子结不结实,用了“使劲吹大气”的方法。这种在成人看来是很不合理的方式,恰好就是小朋友能理解的程度:东西被碰一下、吹一下,会不会倒?这样带有魔幻性、趣味性同时具有创造性的细节就非常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理解范畴。

对于孩子而言,比合理性更重要的是适应性和创造性。适应性就是孩子心理年龄能理解的程度,创造性就是孩子想象不到可以用吹的方式检验东西的结实程度。这么看来,动画片的情节增加了孩子体验的丰富性,能够帮助孩子的发展,而情感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基础,符合这个阶段的养育比超越这个阶段的教育更重要。

而从客观角度来看,蒙琳徽认为《小猪佩奇》非常贴近儿童心理发展,不光对孩子有启蒙的作用,对于爸爸、妈妈也有启蒙作用。在这部动画片里猪妈妈是温柔的,猪爸爸是有力有智慧的,但是两个角色其实都有“边界”。比如玩之前要穿雨靴,这就表示父母在允许孩子进行创造性体验的同时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边界”:鼓励你去探索,但是你要注意安全,要有安全性的准备。

同时,《小猪佩奇》的人物设定也很丰满,爸爸既是勇敢又是胆小的,比如第五季第一集中猪爸爸其实是很怕坐过山车的,小猪佩奇有时候也是反叛的。所以《小猪佩奇》里的角色展现的是完整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个动画片不但能让小朋友看到自己,还能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并且教育自己事事追求完美的父母,其实,你们也可以不用是那么完美的人。

“干涉”游戏过程会影响注意力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频繁地打断或干涉孩子的游戏过程是弊大于利的。蒙琳徽分析,一岁半以后的孩子都会有一个魔幻式的主观世界,动画片和游戏是他们发展心理的一个方式。动画片可以是一种视觉上的游戏,孩子通过游戏中和人的互动、与动画片里人物的互动来完成自己想象的现实世界。所以孩子在游戏的过程当中会体验到愉悦的、悲伤的、焦虑的、恐惧的感觉。孩子的心理发展过程,需要不断地整合这些体验,这是他们走向成熟人格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孩子的方式就是通过游戏,在游戏当中整合这些体验。

动画片其实是一种视觉上的游戏,小孩子会把自己代入到动画片当中,想象自己是当中的某个角色。这种体验其实和他心理上正处于的主观时期的体验很相似。即便是学猪叫,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游戏和一种体验”,在这个身体和心理一同体验的过程当中,他们会去整合自己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应该给予更大的宽容度,做一个观察者就好。

目前,一些比较焦虑的家长会刻意避免让孩子体验一些不好的感受,或者刻意地去引导孩子去体验所谓“好的”感受。蒙琳徽认为这没有必要,“因为真实存在的感受就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好坏之分。儿童心理发展就需要把这些感受整合起来,变成有序的一体,人才会朝向成熟发展。”如果家长刻意打断和避免不好的感受,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一些心理问题。蒙琳徽举例说:“在我们的儿童心理实验活动里,家长会忍不住指导孩子‘你应该做这样的事\’‘应该把××放另一边\’,他们会不断地去指导孩子,这样的一个行为就是‘打断\’。”比如注意力的问题,孩子在玩游戏时候的节奏和节律与大人是非常的不一样,当频繁打断他的节奏时,就可能会破坏他注意力的发展。而简单粗暴的“打断”行为是常见于父母的,这是由他们的焦虑情绪驱使的。

从儿童心理角度看,模仿本身代表着孩子对被模仿事物的关注,也是孩子的一种天性,如果孩子的模仿行为充满童趣,也没有危险性,并无太大问题。在教育过程中,孩子的模仿行为是可以由家长进行引导的,这首先需要家长了解孩子观看的影片,甚至与孩子一起观看,在交流过程中告诉孩子,哪种的行为是恰当的,哪种行为不得体或者会影响到别人,对于孩子的模仿,进行更深层次的引导。“禁播”一部动画片,并不是解决孩子模仿出现偏差的根本方法,对成长过程中的少年儿童,培养和树立他们自身的是非判断,是家长面对的首要问题。换个角度来看,如果只是用“禁播”来杜绝孩子的模仿行为,一方面有可能让成长中的孩子感觉自己的爱好遭到了“粗暴”干预,另一方面让家长养成简单解决问题,而不去追究问题根源的教育习惯和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也是弊大于利的。 综合

新闻推荐

英夫妇网购时漏看说明 误买玩具拖把和水桶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苏格兰艾尔郡的一对夫妇为新家购置卫生用具,他们花了15.99英镑(约合人民币140元)在网上买了一把拖把和一个水桶,没想到当他们打开快递盒后,竟然发现里面是一套迷你儿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