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大唐西域记》的心路历程版

合肥晚报 2020-04-26 06:36 大字

《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一个人的英雄史诗,而《西游记》则是后人还原的心路历程;一实一虚,完整构建了中国人对于人生理想与生命价值的现实追求及心灵探索。

13岁时,玄奘立志“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从此遁入空门。玄奘天资聪颖,很快就脱颖而出,令长安的高僧刮目相看,人们都称他为“佛门千里驹”。然而,随着学业的长进,玄奘心中的困惑也越来越多,他下定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经学法。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迟迟等不到朝廷批文的玄奘决定只身到印度求取真经。他从长安出发,开始了西行求经之旅。

贞观十七年(643年)春,玄奘谢绝了印度众僧的挽留,携带657部佛经回国。两年后,他回到了阔别已久的首都长安。玄奘此行,历时19年,行程5万里,堪称一次东方的奥德赛之旅。

《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同时,也为人们窥探冒险者的精神状态提供了想象的依据和空间。

例如,面对“大流沙”的天涯孤旅,换作我们每一个人又会做如何选择?

“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是以往来者聚遗骸以记之。乏水草,多热风,风起则人畜昏迷,因以成病。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恍然不知所至,由此屡有丧亡,盖鬼魅之所致也。”

这对于一个人“身、心、情、性、意”的考验是何等艰巨和严酷啊。

如果将《大唐西域记》与《西游记》两本书对照来读,你就更能理解信仰、追求、苦难,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这师徒五人,其实只是一个人,他可以是玄奘,也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

孙悟空是人的心,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沙和尚是人的本性,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

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不就是那一勾吗?三星不就是那三点吗?

《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所以金箍棒是气。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呢?就是人的气度。

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佛祖说这五个字,概括了一切人的身行心念。即便是孙悟空,依旧逃不出这五个字。

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十万八千里,正好是灵山的距离,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灵山再远也就是心的一个念头就到了!善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就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

唐僧刚开始踏上取经路时,乌巢禅师传授他一部《心经》,并且也对他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白龙马是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

西天路上,悟空化斋前经常在地上划一个圈,这是心给人定的界限,但人的身体(唐僧)总是会被欲望(猪八戒)牵着走。

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欲,心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

再如真假美猴王,一个真心向佛的悟空击败了一个不真心向佛的悟空,其实是自己的两种意志互斗,是一个人的两颗心。假孙悟空被打死了,师徒几人才得以继续上路。

对唐僧师徒而言,历经磨难,去除了一路上的妖魔鬼怪,终于到达灵山了——对个人而言,魔障消灭,即见灵山。凌琪

新闻推荐

一句话新闻

●世卫组织:截至欧洲中部时间13日10时(北京时间16时),全球范围内,新冠确诊病例较前一日增加76498例,达到1773084例。●联合国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