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简中自有一股神奇的魔力
《貂之舞》是意大利木雕家、登山家毛罗·科罗纳的文坛处女作。他以近五十高龄,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从此书约不断,使他在登山家、木雕家、丈夫、父亲,加上年轻时当过的樵夫、猎人、牧人、矿工等多重身份之外,又多了一项“作家”的头衔。
本书荣获意大利伊塔斯山区文学奖银蓟奖,更征服了举足轻重的文学评论家克劳迪奥·马格里斯,特别为之写序,予以高度评价,称许作者雕琢文字的功力和雕刻木头一样熟练,在“精简中自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此外,本书也以平易近人的形式、悸动魂魄的内容,掳获了广大意大利读者的心,从1997年问世至2005年,已印行逾二十版,意大利大报《晚邮报》因而戏称作者是“攀登上畅销排行榜的登山家”。
《貂之舞》一再重现的主题“瓦琼悲剧”,是距今四十多年前发生在作者家乡厄多的真实事件。厄多坐落在阿尔卑斯山支脉多洛米蒂山、瓦琼激流所流经的深山幽谷之间。环抱的群山林相茂密,许多珍禽异兽栖息其中,拥有阿尔卑斯山最美丽的奇花异卉。居民主要以打猎、伐木、采矿为生,生活的步调呼应着天时四季的节奏。
20世纪中叶,一家民营电力公司和若干地质学家、工程师看上这块土地,将流进山谷间的激流拦阻成一座人工湖,修筑水力发电的水坝。这座水坝高度超过260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工程之浩大,令人叹为观止。尽管有识之士不断提出警告,该公司和主管单位却一意孤行,就在完工后不久,山头崩裂,坠入水库,掀起擎天巨浪,造成近两千人丧生,无数人痛失亲友、无家可归。
惨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三:该地区的地质不适合储水;储水量超过安全界限;漠视事发前的种种警讯,没有及时疏散当地居民。简言之,就是作者在书中借着托克山所说的:“人类不会解读我们透过树木、水流、喧嚣声所传达的讯息……改变事物自然的走向。”换句话说,就是不懂得倾听自然的声音。
灾变那年作者刚满十三岁。他亲眼看见家乡秀丽的山河破碎、与大自然相互配合的时序大乱,村人失去赖以维生的依靠,许多人家破人亡,变得万念俱灰,对人生不再抱持任何希望。他和家人疏散到外地一段时间后,重返家园,长大后开始以实际行动展现对乡土的关怀。瓦琼谷地的悬崖峭壁是世界闻名的攀岩练习场,科罗纳从1977年起一一征服遭大水肆虐的地区,开辟了许多攀岩的路径,希冀借此唤起人们对瓦琼事件和这个地区的关注。
写作可说是这种情怀的延续与延伸。他从一己的生活经验入手,写周遭熟悉的小人物、土地和自然。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书处处可见死亡的阴影、命运的威力与生命的悲哀。故事中的主人翁除了葬身瓦琼大水的村人,也有死于非命的亲友,以及遭人屠杀、砍伐的动植物。文中常见的幽暗森林、寒冷的冰雪、黑夜,也都具有死亡的况味。命运的力量施展于被它捉弄而发疯的人物,吞下毒饵的狐狸,以及坐在厨房的凳子上暴毙、死时手中还握着一杯酒的老友。
或许是因为作者在童年便已“走过死荫幽谷”、看尽人世沧桑,对这些题材的处理,往往表现得十分豁达。提到挚爱的亲友之死,只有三言两语,但轻描淡写的笔调反而留给读者无限的哀思与省思空间。
然而这本书在层层的阴影、浓浓的愁绪中,仍时时露出一线生命的曙光,正如作者在《那条路》一文中所写的:“记忆是把不寻常的镰刀,能割除往日的悲草,任它湮没。”
作者相信记忆有一种特殊的力量,可以只保留美好的事物,将伤心往事割除、遗忘。唯有如此,被死亡的阴影与噩运纠缠的人,才敢回溯过往,并从美好的回忆中重新得力、展望未来。他以自己走过苦难、胜过苦难,更从苦难中汲取重生的力量与创作的泉源,为这个理念做了最佳的示范。
科罗纳偶尔也会发表令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理论,但知性的成分终究不是这本书的主轴。你如果期待能从书中找到精辟的人生哲理,或增广植物学、动物学的知识,那你恐怕要失望了。这本书的精髓,在于作者与生俱来的热情敏锐与后天的丰富历练交相锤炼而成的浑厚美感,令人在掩卷之后,仍然感觉余味无穷。
《貂之舞》
作者:[意]毛罗·科罗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年9月
新闻推荐
近日,意大利一家体育用品店作出规定:顾客试鞋得花10欧元。意大利消费者协会指出,目前多个地区的商家都推出了“试穿收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