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浮躁让书名“撞脸”
近年来,“搭便车”“蹭热点”现象在图书市场屡见不鲜,甚至为了便捷,很多同类书便是围绕书名做文章——书商不是将主要精力用于深耕内容,反倒是在书名上费尽心机,热衷于瞄准热销图书的书名大打“擦边球”。
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小说“那不勒斯四部曲”从欧美火到了中国,两年多来中译本加电子书累计卖了约130万册;出乎意料的是,最近书市上出现了“那不勒斯三部曲”,作者也是意大利作家,尽管原版书名和那不勒斯并不沾边,可出版方愣是冠以“那不勒斯”之名混淆耳目,博取关注。类似这样书名“撞脸”的现象太多了,甚至于在当今书业已经形成了一类起名体,比如“那些事儿体”——《明朝那些事儿》《老北京那些事儿》《水浒那些事儿》……
书名目前并不在《著作权法》保护范畴,即便别有用心的书商取一个与畅销书一模一样的名字,别人亦难奈他何。如此一来,对于一些书商来说,只要能挣到快钱,职业操守、文化责任之类的,就全丢了。书名“撞脸”现象蜂拥而起,可见这么做的确有市场,能给始作俑者带来立竿见影的利益。这一方面反映出某些书商善于投机钻营,另一方面却也折射出时下公众阅读当中存在着的浮躁倾向。
置身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注意力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很多人习惯的是不停地翻动网页,快速浏览种种资讯,不自觉地围着热点转、跟着流量跑,如此行为惯性影响之下,一个人的阅读也就容易打上“从众”的烙印。读书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真正所需,而更多的是“听名”、观势,什么书热门读什么,别人读什么自己赶紧跟着读什么。阅读就像赶集,热热闹闹的表象之下,理性选择与深入思考渐趋迷失。某种程度上,正是抓住了一些人阅读浮躁的软肋,急功近利的书商们才能逮着机会,仅在书名上耍耍小伎俩就能蒙混过关,就算有些读者事后发现买回的是“撞脸”书,也只能自认倒霉。
阅读,需要静下心来。静得下心,才能避免晕头转向,才能使阅读理性回归。如果读者在决定购买一本书之前,能够多做一些了解,那些故意“撞脸”的书极易露出原形。拿前述那不勒斯系列图书来说,只要打开多家图书电商或社交平台不难发现,“那不勒斯三部曲”中所涉图书中译本目前仅有千余人评价,而“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译本累计获近六万条评价、豆瓣评分平均高达9.0分。稍作比较就可看出,两套书的文坛地位和市场热度根本不在一个层面。这还只是浅层次的比较,若想深入了解一本书究竟是否适合自己的口味,读者不妨到书店实地翻一翻该书,事先多读一读相关书评,多与高水平的读书人交流沟通,有备方能无患。
生逢图书出版业发达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这份幸运不能因低劣“撞脸”书的搅扰大打折扣,而唯有抛却了阅读的浮躁,阅读才会带给我们更多助益,同时也势必反作用于书业出版,促使出版环境愈加纯净。
新闻推荐
新华社米兰电(记者叶心可)796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9日在意大利米兰的马尔彭萨机场被送上返回中国的飞机,这意味着这些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