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乡愁·雄安》第五集:泽畔古乐远流长
古乐悠悠,源远流长。
这些天,安新县端村镇关城二村朝阳会的老少乐手们正在紧锣密鼓地为几天后的庆典活动进行排练。
已是初春,天气晴好,芦苇随风摇荡,古曲庄严肃穆,淀里银波泠泠作响,仿佛与古老乐曲中诉说的情感遥相呼应,分外动听。
《吕氏春秋·古乐》里曾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考古工作者也发现,大约七千年前,先民们就用陶土做的乐器“埙”来吹奏。最早的音乐创作,或为宫廷、寺庙音乐,或为祭祀祈福,盼望风调雨顺。后来逐渐增添了祈祷延年益寿、阖家幸福、万事如意等内容。
而安新县境内的大小音乐会则多半是与民间信仰牢牢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用音乐来祭祀祖先与神灵,也用音乐为故去的亲人超度。安新县志曾记载,“县音乐活动始自清康熙年间,清末民初最为兴盛,如关城的朝阳会、郭里口音乐会,其后,刘李庄、大马庄、同口、大王、寨里、王家寨、赵北口、圈头、安州等地相继成立音乐会,多活动于民间婚丧嫁娶及逢年过节。”
圈头村地处白洋淀的中心地带,四面环水,历史上曾归属于鄚州,村民世代以淀上耕作和水上捕鱼为业。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鄚州为渤海鄚郡,是神医扁鹊的故乡。故而,每年农历四月十九至二十一,人们会聚集到村里的药王庙,将古乐奏响,以祭奠药王,感念百年来对当地村民的佑护。
这里是安新县赵北口村一间极其简陋的活动室,几个十来岁的孩子,正在村里的老乐手的教授下,学习乐谱。这些古老的记谱符号,被虔诚地用毛笔记在泛黄的宣纸上,它们的名字叫“工尺谱”。
工尺谱字源于中国最古老的乐器“笙竽”。比起意大利到16世纪才完善起来的五线谱,中国在唐代就已经发明了工尺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乐谱之一。把转瞬即逝的声音用一系列抽象的符号记录下来,交由后人细细解读,是一项看似简单却极其繁复的工程,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的记忆,代代流传。
工尺谱的记谱方式极为特别,它只记录了音乐旋律的骨干音和框架,而那些细微的变化和润饰,则需要传授者的口传心授。由此,这些古老的音乐也被赋予了更神秘的色彩。
古乐悠悠,嘹亮的清音缓缓入耳,流过烟波浩渺的淀波,流过渔舟撑起的竹蒿,流过纵横交错的苇田,或急或缓、或喜或悲、或抑或扬,就这样荡漾在落日的余晖里。假如歌声也有翅膀,此刻,在这蒹葭苍苍、淀波流转的水面上,定会有无数只鸟儿在展翅飞翔吧,它们会带着这些古老的曲调,飞向更远的远方。
(原题为《口授 心传 | <乡愁·雄安>今天推出第五集<泽畔古乐远流长>》)
新闻推荐
一边走路一边看短信,差点碰到电线杆上———谁没遇过这种情况呢?迅速查看下短信还好,如果是一边快走,一边专注地盯着社交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