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的诞生里有只“耳朵虫”
□江丹
“不爱我就拉倒,离开之前,不要爱的抱抱,反正我又不是没有人要,哥练的胸肌,如果你还想靠,好胆你就麦造,……”
最近被周杰伦的这首《不爱我就拉倒》刷耳朵了。歌词通篇直白,除了最后一句“好胆你就麦造”有可能需要搜索一下才知道是“有种你就别走”的意思,尤其“哥练的胸肌”这一句,更是让人深深感受到了周杰伦的成长,原来被粉丝捧在手心而且爱喝奶茶的“小公举”已经成了啥也不会怕的“社会人儿”。
越是土气,越是魔性。《不爱我就拉倒》已经成为继《忐忑》《最炫民族风》《法海,你不懂爱》《小苹果》《海草舞》之后的又一“神曲”。但丁的那部《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诗人的代表作,而今天我们所认为的这种“神曲”,则是凭借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简单直接甚至“雷人”的歌词成功解构音乐高雅性的大众流行歌曲。
“神曲”的第一波流行大概是在2005年左右,《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爱情买卖》等所谓的网络歌曲曾一度风靡大街小巷。不管人们觉得这些歌从词到曲有多口水,都不能否认,真的是听过一遍就念念不忘。再后来,《忐忑》更是开拓了大众对“神曲”的认知,原来记不住歌词也能唱对一首歌。还有一些所谓的广场舞歌曲,不管我们觉得有多影响音乐审美,可一听到旋律响起来,就忍不住要跟着跳一跳。这些“神曲”的歌词和旋律几乎将通俗音乐中的“通俗”属性做到了极致。
“神曲”风靡的背后与我们音乐审美中的“耳朵虫”原理大有相关。“耳朵虫”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实际上它是一个精神分析概念,指一些音乐片段能激发大脑的不正常反应,这些不正常反应就像耳朵里有只虫子一样瘙痒,让大脑不断地注意这些音乐,结果越痒越挠,越挠越痒。这些音乐片段必须要有不断重复的歌词和节奏,反复刺激大脑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我们时不时就能想起来哼哼几句的那些“神曲”莫不如是。
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他们给测试者呈现5首熟悉的歌曲,在那之后的两个月时间里,33.2%的测试者每天都会想起那些音乐片段,32.4%的测试者每周都会想起,也就是说,不是他们刻意要去想,而是那些音乐片段会不知不觉便浮上他们的脑海,这是他们一种“不自主的音乐想象”。
我们对这些测试者的经历太熟悉了,路过广场,不自觉地就要唱两句《最炫民族风》和《小苹果》,最近在娱乐新闻中看到周杰伦就想哼哼《不爱我就拉倒》,据说他接下来还有几档重磅综艺要播出,不知道到时候会不会因为满脑子都是“哥练的胸肌”而影响欣赏节目本身。
“耳朵虫”不是那么容易被赶走的,一旦它驻扎进耳朵或者大脑里,那段时间脑海中飘起的便全是所谓朗朗上口的“神曲”,其他音乐会被暂时性遗忘。这就有点可怕了,因为这直接在一定时期内定义了我们的音乐欣赏范围,但这也是“神曲”的魔性所在,虽然歌词雷人,但就是要让听者一听便挥之不去,唱个不停。
迄今所知的受“耳朵虫”影响最为严重的人可能是孔子了,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很长时间里都尝不出肉的味道,说,想不到《韶》乐竟然如此之美。对这个故事,后人的解释是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赏析能力很强,不知肉味说明他对音乐的痴迷和专注。
我们没有听过《韶》乐,不知道《韶》乐到底有多美,说不定就是当时的一首洗脑“神曲”。
新闻推荐
参观滨江壹号别墅样板区5月12日,联发·滨江壹号意大利托斯卡纳风情别墅样板区盛大开放。上午10点,滨江壹号的营销中心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