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画里微笑
丽莎本人活到了79岁。对她来说,虽有一些缺憾,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女人,她过得已经算够好了。最好的、最幸福、最烂漫的岁月,大概就在丈夫宴请知名画家,描摹她的容颜的那些时刻。蒙娜丽莎成了传奇,达·芬奇成了传奇,佛罗伦萨也成了传奇。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声名久远。有关这幅名画及其人物原型的考察,迄今已经深挖细缕,议论纷叠,而新的作品仍在不断推出,引发一次次阅读回望。
美国作家黛安娜·黑尔斯的这部《蒙娜丽莎发现史》,是一次对蒙娜丽莎的艺术史考察,更是一次超越艺术品本身的,对那段佛罗伦萨历史的重新发现。
作家以文化学者的名义,亲临佛罗伦萨。作为发现者的主动视角,好处在于可以通过作家的行迹,结合她对佛罗伦萨史学家的拜访,综合各家的观点。他们分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简史》作者丽莎·卡博利查、意大利当代文学批评家和女性主义作家安杰拉·比安基尼、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性问题专家萨拉·马修斯·格列科,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教授马尔科·钱基,美国中西部学院联合会佛罗伦萨项目主任约瑟芬·马里奥蒂等人。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整理这张列表,是因为通过这些专家身份的展示,我们可以大致明白这部作品主要涉及的话题。内容围绕达·芬奇的艺术风格和成就,丽莎身处的盖拉尔迪尼家族和她的丈夫的焦孔多家族的谱系,穿插当时佛罗伦萨的掌权人美第奇家族的影响力,并且提及欧洲战争和文艺复兴的形势。线索比较多,借助访谈来展开、串连,转换之间比较自由,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
这些专家还能提供有洞察力的意见。蒙娜丽莎的微笑表达了什么意思?自从弗洛伊德流行之后,通常的论断是列奥纳多对母亲的移情。钱基不以为然,别扯了,不是你想画就能画出来的!那么多画家尝试过表现微笑的方法,最后都失败了,达·芬奇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他经历了多次的实验。看看他的手稿,看看他以前的作品,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早就隐现在《圣母子、圣安妮与圣约翰》、《圣母子与圣约翰》等画中。艺术探索从来不能一蹴而就。
这部作品最得力之处,个人认为,突出了当时佛罗伦萨的女性生活境况。
作家不仅写了丽莎,还写了其他几位女性。玛格丽塔是比丽莎早了半个世纪的家族长辈。那时的佛罗伦萨,男人是家庭的主管,妻子儿女相当于财产,玛格丽塔必须容忍丈夫达蒂尼的出轨。达蒂尼的私生女吉内芙拉很有个性,绰号“雌虎”,以名媛的姿态穿梭社交圈,拒绝结婚和生孩子。玛格丽塔粗通文墨,打理部分生意,并且有书札存世。达蒂尼夫妇这批珍贵文献档案的打捞,是本书的一个成就,可以看作女性意识的萌芽初探。
当然,“她们不是女权主义者”,比安基尼说道,“她们不想改变世界”。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来讲,她们并没有女性解放的冲动,她们却依然能够在历史和文化进程中留下自己的痕迹,这才是真正足以说明的潜在力量。
作家描述了妇女们的困境。比如,生育之痛。丽莎的父亲安东马里亚的前两任妻子均死于难产;养育之恸,丽莎生育了六个子女,其中一半夭折;婚姻之悲,如果不能出嫁就只有出家,但女孩出嫁的前提是拥有一笔好嫁妆。安东马里亚的贫寒给女儿造成了很大的惶恐,幸而贵族名望和商人联姻的模式,让丽莎得到了一位丈夫。丽莎的美貌、温良和操持家务的能力,让她得到了丈夫的喜爱。当时的佛罗伦萨政局动荡不安,安稳的家庭生活难以奢望,丽莎的两位女儿先后选择遁入修道院,其一年轻病逝,其一僻居乡野。
丽莎本人活到了79岁。对她来说,虽有一些缺憾,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女人,她过得已经算够好了。最好的、最幸福、最烂漫的岁月,大概就在丈夫宴请知名画家,描摹她的容颜的那些时刻。蒙娜丽莎成了传奇,达·芬奇成了传奇,佛罗伦萨也成了传奇。
丽莎大约是不会想到这些的。在她身后,那些热闹喧哗,那些围观聚讼,与她又有什么关系呢?她在画里微笑,且不朽。
新闻推荐
村上春树说:“有时,所谓人生,不过是一杯咖啡所萦绕的温暖。”对很多人来说,咖啡有时是不可或缺的,从一包雀巢速溶咖啡开始,到星巴克的社交会面,再到手冲咖啡的悠然时光,咖啡的香气和味觉已让人感觉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