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研究人员开发“减肥贴布” 关键词:白色脂肪、棕色脂肪
前不久看到一条短短的新闻,说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减肥贴布,像创可贴一样,可以根据需求贴在你想减肥的部位,贴布上的超微细针头随即进入皮下脂肪,降解后释放出针头里的药物,可将白色脂肪转变成棕色脂肪,辅助脂肪燃烧,达到减肥的目的。
研究人员认为,皮肤贴布让药物直接作用于目标部位,所用剂量大大小于口服或者注射剂量,副作用较小。据估算,一块减肥贴布的原型成本大约为5新加坡元(约合24.3元人民币),真是价廉物美啊。
且慢,和我一样胖的朋友们,先别忙着激动,这款贴布只是刚通过了动物实验,距离推向市场估计还有好一段时间呢。
不过,我们可以趁这段时间,先来好好了解下与这款贴布原理紧密相关、与人体健康也紧密相关的两个关键词——白色脂肪、棕色脂肪。
“燃烧卡路里的小火炉”
这款贴布的作用原理,详细一点说是这样的:在贴布的其中一面分布着数百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微型针头,针头上含有药物(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或甲状腺激素T3),把有针一面对准皮肤贴好后,只需两分钟,微型针头就会脱离贴布,嵌入皮肤,随后进一步降解,让其中的药物缓慢进入皮下的白色脂肪,把它们变成棕色脂肪。
棕色脂肪常见于婴幼儿,可迅速燃烧能量以保持体温。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棕色脂肪数量减少,白色脂肪增多。
在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发现:高脂高糖饮食的小鼠使用这种皮肤贴后,不仅能够抑制发胖,而且使用4周后脂肪数量减少超过30%。另外,使用减肥贴的小鼠,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和脂肪酸水平也显著低于未使用贴布的对照组。
换句话说,这款贴布不能帮助你直接燃烧脂肪——除了你自己的运动和呼吸,其实没有什么外力可以帮你消耗脂肪——而是把无法燃烧的白色脂肪,转化成方便燃烧的棕色脂肪,类似于助力。
棕色脂肪有个很给力的别名:“燃烧卡路里的小火炉”。棕色脂肪细胞含有大量的线粒体,组织内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使其呈现出微红的棕褐色。而白色脂肪组织,顾名思义,大致呈浅白色至淡黄色,白色脂肪细胞大而饱满,细胞中央有一大脂滴,约占细胞体积的90%……
白色脂肪是人体主要的储能器官,可将血中的葡萄糖及游离脂肪酸重新合成为甘油三脂储存起来。当机体能量摄入过多,皮下脂肪储能饱和时,白色脂肪组织便开始堆积于内脏周围。
唉,人就是这么胖起来的。
原来“打哆嗦”是个高级技能!
在较为寒冷的条件下,人类会利用两种快速产热的方式来维持体温。一种是震颤性产热,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哆嗦,通过骨骼肌的收缩来提供热量;另一种是非震颤性产热,又称代谢产热,主要通过棕色脂肪组织来完成。
棕色脂肪组织是哺乳动物震颤性产热的主要场所,当机体处于低温环境时,外界温度信息经传入神经进入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交感神经促进产热,以维持体温。棕色脂肪增加机体能量消耗,可清除循环血中的葡萄糖和甘油三酯。
其实早在30年前,科学家们就发现了啮齿动物体内的棕色脂肪组织分布面积比较广(因为啮齿动物不太擅长哆嗦),婴幼儿也不太会哆嗦,所以婴幼儿背部覆盖有大量棕色脂肪组织。
但是直到2009年,科学家们才证实了成年人类也有棕色脂肪,且只在颈部两侧、背部上侧、锁骨附近和脊柱周围有分布,就因为:人类是个特别会哆嗦的物种。
一般来说,男性白色脂肪多分布于腹部,而女性白色脂肪多分布于臀部。这延时为什么男人容易长肚子,而女人容易变“梨形身材”的一个原因。
棕色脂肪在成人体内的含量虽然少,其产热效率却极高:一小块棕色脂肪就能燃烧大量的卡路里。被激活的棕色脂肪组织通过快速消耗葡萄糖和脂肪来发热,当它自身储存的脂肪消耗殆尽,身体其他部位储存的白色脂肪就成为它的新燃料,继续源源不断为机体提供能量。
如此看来,激活棕色脂肪可能真的是一项治疗肥胖的有效方案。
冻一冻,不如动一动
那么,在减肥贴布上市之前,我们有其他便捷方式来激活体内的棕色脂肪吗?
既然棕色脂肪最主要的功效就是产热来保持体温,那么自然可以想到,激活棕色脂肪最简单的方法,应该就是“冷”了——最近两天正好大降温,要不就别穿羽绒服了?咬牙冻一下?
先别急!其实研究人员早就做过实验,在小鼠实验中,寒冷引发的减肥结果非常好——将易患肥胖的小鼠放在华氏41度(摄氏5度)的生活环境下1周后,小鼠的体重平均降低了14%,小规模的人体实验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然而,当实验对象的样本量加大以后,结果就不那么理想了:在一项面向1972个志愿者的调查中,有7.5%女性和3%的男性在身处较寒冷的环境时检测不到活跃的棕色脂肪。研究人员认为,可能棕色脂肪的缺乏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不过也不排除脂肪层较厚的身体对寒冷的敏感性低的缘故。
毕竟,棕色脂肪的存在目的,首要是为了保持机体的活力,维持体温,而不是为了让你更苗条。而且,寒冷地区的人患肥胖的比例并不比其他地方低,因为人在较冷的情况下,也会情不自禁地吃下更多的食物。
在减肥贴布之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授布鲁斯·施皮格尔曼还发现了一种后来起名为“鸢尾素”的激素,经过锻炼之后的肌肉会分泌这种激素,它可以作用于白色脂肪细胞,诱导其转化为棕色脂肪细胞。
但是施皮格尔曼同时也警告说,不能通过注射鸢尾素而代替运动来形成肌肉,因为激素并不会使肌肉变得更强壮。要知道,鸢尾素含量的上升是人体长期运动的结果,短期的肌肉锻炼并不会有如此效果。如此对照,“冻一冻”,还是不如动一动。(综合/面团儿)
新闻推荐
紧跟世界前沿提升管理水平 延大附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新加坡研修
本报讯(通讯员艾延镇记者宋伟刘晶)近日,延大附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赴新加坡研修,此次学习将以新加坡经济管理学院、新加坡国大医院和新加坡中央医院为重点,全方位、深层次的学习新加坡医院管理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