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思考医学的辉煌与困局《剑桥医学史》修订再版

华西都市报 2022-02-11 02:28 大字

全面思考医学的辉煌与困局 罗伊·波特

《剑桥医学史》

从古希腊时期医学的理性发端,到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推动的医学科学化,再到近两百年细胞学、细菌学、免疫学、心理分析等等重大进展,医学的进步毋庸置疑。但是医学在几百年的高歌猛进之后,是否也存在问题与困境?事实上,从起初的疾病观之争,到20世纪沦为战争工具,再到如今的技术化取向、卫生资源分配问题,医学也从未远离争议与危机。近几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医学的细节、历史、宗旨更是日益受到关注。医学仅仅与科学和技术有关吗?医学是由供需决定,还是由市场力量塑造?这些以前似乎不成问题的问题,现在却仍在寻求着答案。

近日,译林出版社将医学史重磅之作《剑桥医学史》重新修订再版,吸引了不少读者的注意。这本书既梳理了人类医学几千年发展的辉煌历程,也锐利地洞察到现代医学面临的困局与危机,不畏揭开医学的矛盾和挑战,直面医学与战争、伦理、权力的复杂关系。对于大众读者来说,阅读《剑桥医学史》是一次获得医学专业通识、培养深度思考的好机会。

将医学置于“显微镜”下

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医学科学技术取得了辉煌成就。相应的,医学史编撰也常常等同于记录成功者的足迹。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伟大医生的传记、医学知识的进步、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突破成为医学史书写的基本格式。以罗伊·波特(1946年—2002年)为代表的医学史家,对这样的编撰传统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使得医学史研究成为一种过于简单地、漫画式地介绍医学成就和发展的大事年表,忽视了医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也忽视了医学技术的发展与人们医学观念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于是罗伊·波特领衔一众医学史权威学者编撰出《剑桥医学史》。他们放弃了过去常见的编年体叙述方式,采用专题式的编撰体例,精心选择了对现代医学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每一章的主题,例如疾病是什么、医院与外科、精神疾病、医学与社会政府的关系。由此,《剑桥医学史》有了更多深入探讨的空间去探索更多问题,如疾病的观念怎样与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性别文化和医学的相互作用。

在罗伊·波特的开创下,医学史不再局限于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是关注医学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关系;不再局限于医学界英雄人物为增进人类健康作出的贡献,也关注普通患者在医疗活动中的地位。也正是这样的革新,让《剑桥医学史》成为一部与众不同的医学史,成为一部理解现代医学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

在今日,纯粹的乐观主义已经鲜见,青霉素、心脏移植的产生、1978年第一个试管婴儿的出生带来的欢欣鼓舞已经远去。随着医学高度进步而来的,也有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带给大众的恐慌感,是患者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的不满,对医疗费用和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批评。针对此,《剑桥医学史》不再是一味地进行医学战胜疾病的叙事,在充分肯定医学造福人类的同时,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代医学所面临的难题。

正如罗伊·波特所说的,“《剑桥医学史》不仅仅讲述医学的兴起及医学与科学、社会与公众之间相互作用的故事,它也试图有所超越。本书的目的是通过历史分析,将医学置于显微镜下,探索是什么力量推动着医学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并继续发生着变化。谁控制着医学?因此,本书提出了关于医学的社会和政治作用的疑问。因为,如果说治疗一直是医学的任务,那么,医学是否也隐藏着别的计划,可能有令人不快的一面?”总之,《剑桥医学史》试图向我们表明,对医学历史的理解绝不只是高唱赞歌。

医学的明天会走向何处?

罗伊·波特是谁?他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医学社会史、医学文化史的先驱,被誉为所处时代“伟大的医史学家”。1968年他从剑桥大学毕业后,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1993年起在伦敦大学学院维康医学史研究所担任医学社会史教授,至2001年退休。在教学与研究之外,他也常出现在媒体上,曾担任英国广播公司节目主持人,向公众讲述医学故事。罗伊·波特博闻广识,除医学史外,在欧洲史、启蒙运动、地质学等领域也颇有成就,一生中编撰的著作超过百部。另著有《人类最大的福利:人文医学史》《疯狂简史》《伦敦:一部社会史》《血与胆:疾病与医学的故事》等。

该书最新中文版的译者张大庆也是医学史大咖。他是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他的研究领域为医学史、医学人文教育,著有《中国近代疾病社会史》《医学史十五讲》《医学人文学导论》,在《柳叶刀》《历史研究》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很多科普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跟其内容深刻、新颖有关,还跟表达的可读性很高分不开。《剑桥医学史》的写作不像很多大部头医学史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娓娓道来,以讲故事的语气,带领读者深入医学的世界。在书中的导论部分这样叙述:“此时的外科正像太空旅行一样日益受到公众关注。外科的发展似乎永无止境。器官移植出现了,首先是肾移植。1967年,移植成为头条新闻,克里斯蒂安·尼斯林·巴纳德医生将一位妇女的心脏缝入路易斯·沃什坎斯基的体内,后者带着这颗心脏又活了18天。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仅美国每年就要施行上百例心脏移植手术,三分之二的移植者可存活五年以上。在过去50年里,外科不仅得到了发展,而且性质也发生了转变。20世纪初期,外科的本质是根除:找到病灶,将其切除(往往有效,但相当粗糙)。而它的理念要复杂得多:连续不断的修复和(也许是无止境的)替代。”

“医学始终关乎一件事:治愈病人。”《剑桥医学史》让我们看到,医学一直在不断重塑自己,推翻旧的教条,建立新的观点,重新定义目标。而医学的明天会走向何处,有赖于我们今天对历史的理解与阐释。《剑桥医学史》帮助我们看清医学演化的轨迹,理解医学发展的现状,展望医学道路的未来。 封面新闻记者张杰

新闻推荐

“联盟决心-2022”俄白两国开始联合军演

新华社莫斯科2月10日电据俄罗斯国防部网站10日发布的通报,俄罗斯与白俄罗斯当天开始在白俄罗斯举行“联盟决心-20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