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和大戏院
□金志伟
电影院曾是小城的中心,大戏院的位置稍偏一些,在城东。
电影院是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大戏院更早些,是上世纪50年代建的,正门前有几根很粗的大柱子,很有点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
两家门前都有一个小广场,但电影院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一到晚上,就更热闹些。这里夏天有卖西瓜、香瓜的,冬天有卖烤山芋的,一年四季都有卖花生米的。那年头,看电影是件奢侈的事。电影票虽然只要一毛钱一张,但很不好买,得排队才能买到。碰到新电影或精彩电影,像《侦察兵》《奇袭》那样的电影,排队也不见得买到票。运气不好的时候,排到你时,票刚好卖完了。
电影院的票卖完了,就只能到大戏院看电影了。当年,对于很多影迷来说,到大戏院看电影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这是因为大戏院是看戏的地方,放电影的银幕挂在舞台上,音响效果不如电影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电影拷贝只有一份。不管放什么电影,电影院总要比大戏院早。早的时间也不多,有时半小时,有时40分钟。也就是说,晚上第一场电影的放映时间电影院是6点,大戏院最早也要6点40分。但是,就为早看这40分钟,影迷们甘愿排很长时间的队买票,这大概就是先睹为快吧。
当时,电影公司专门有一人骑自行车在电影院和大戏院之间来回跑着送片子。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那年头,电影是个稀罕东西,自行车也是。所以,这是一个整天笑眯眯的人。他放着单把,把“凤凰”自行车骑得飞快,见到熟人就打招呼:“送片子去。”
当年,电影院门前有很多卖花生米的。先是3分钱一包,后来涨到了5分钱。有一次,我和同学看电影《第八个是铜像》,两人合伙买了一包花生米。这是一部阿尔巴尼亚电影,但不像《地下游击队》那么好看,甚至都不如《海岸风雷》。整部电影就是几个人抬着一个铜像不停地走,不停地回忆。看了半天,都有点云里雾里的。幸亏有那袋花生米,我和同学一人一粒慢慢嚼着。电影看完了,花生也吃完了。情节能记住的不多,但其中的一句台词让我们回味了很久。这句台词就是:“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
那天,还有一个发现就是包花生米的纸包是我同学上学期的语文生字本。
最后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是1980年代,看的电影是风靡全国的《少林寺》。后来,有了电视,就很少到电影院了。
现在,承载着我们这一代人回忆的电影院已经拆了。从拆的那天起,庐江电影院就成了过去式,成了一个刻在小城人记忆里的历史名词。现在这里是中心城广场,每到晚上还是十分热闹的。跳广场舞的就有好几班,震耳欲聋的音乐不停地四处扩散,很霸气,也很有侵略性。大戏院还在,但也早已不放电影了,因为看电影的越来越少。大戏院前后曾经隔了两个舞厅,据说前些年舞厅的生意很有些火爆。后来,有条件更好的歌厅、舞厅陆续出现,大戏院也就渐渐冷落了。前天到大戏院一带散步,见到一个住在附近的同学。同学说大戏院现在已经被列为保护性建筑了。听完同学的话,我不禁朝这座历经了一个多甲子的建筑多看了两眼。我不能不承认,它旧是旧了些,但旧得很雍容,旧得很有气度。
新闻推荐
图说天下四 2022年01月22日A03版文章字数:175朗读:
1月20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附近的拜加登城堡,观众欣赏灯光装置。当日,“点亮自然”沉浸式灯光秀预展在比利时首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