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面包黑史

渭南日报 2020-11-19 23:38 大字

师铤

寒冷的冬日,我坐在电脑前码字。

这一次,我没有搓手哈气想起萧红或者巴尔扎克。但是,手边那碟被当作晚饭的又酸又苦又涩的黑面包,让我很不开心。

虽然集中供暖让初冬的室内温暖如春,避免了双手不再像前辈文人那样因为寒冷难耐无法下笔,但,吃不饱吃不好的饥饿与焦虑,在这暖洋洋的冬日下午,吞没了我。它让我思维恍惚,一瞬间,有种自己是那些俄罗斯作家笔下凄惨农奴的幻觉。

黑面包是何物?

没油没糖,吃起来让人满脑子都是忆苦思甜的流行健康食物。

也怪自己,从入秋开始就各种贴秋膘,腰身上的赘肉一日复一日的丰盈可观。前几日体检,年轻如我,居然查出了胆固醇过高。吓得这几日恨不得顿顿吃糠咽菜。健身人士最爱的黑面包,便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食物。

其实,若是熟读西方文学,或者喜爱研究欧洲战争史,对黑面包,大概是不陌生的。托尔斯泰的《穷人》和果戈里的《死魂灵》里,有它的踪迹;二战中,苏联红军和德国纳粹的军粮里,有它的名字。

要说黑面包,就要先说小麦。

目前学者普遍认为,小麦起源于中东肥沃的新月地带。在那片土地上,对小麦的食用,经历了从面糊糊的粥到石头上烤制的薄饼再到更加进步的面包的历程。考古学家曾在公元前两千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泥板上发现了近200种面包。后来,古巴比伦人把小麦带到了埃及。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炎热的天气,埃及人发明了酵母面包,于是,从古到今,面包都是埃及人的主要食物。有意思的是,古埃及人的牙口都不咋好,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大都有一口烂牙,有专家说是因为沙漠地区风沙大,面包里混进了沙子,磨损了牙齿;一种说法是古埃及人种的二粒小麦淀粉含量高麸质较少(俗称低筋),这种小麦做成的面包偏松软和酥散,比较粘牙,于是就带来了龋齿问题。这件事告诉我们,饭后漱口是多么重要。

与此同时,小麦开始传入欧洲,罗马人和希腊人近水楼台先得月,率先在欧洲烤起了面包,那时候的面包,松软白嫩,还是很好吃的。可惜后来欧洲大陆开始兵荒马乱,小麦产量跟不上,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香喷喷的面包也不大容易吃不上了,于是,大量替代的谷物被添加到面包当中,大麦、黑麦、燕麦甚至是豆类,只要能磨成粉就可以做面包。这种面包,看起来又黑又硬,吃起来又酸又涩又苦,但是便宜耐放,很快就成为平民中常见的主食。你永远不知道一块中世纪的黑面包里到底加了什么配料。困难时期诞生的黑面包,永远不会想到,自己会在千年后,成为减肥人士的最爱。再后来,随着欧洲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部分平民都不大吃这种面包了,只有中欧和东欧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把黑面包做日常主食的习惯。

之前看纪录片,说纳粹围攻列宁格勒,40个师、6000门大炮和1000多架飞机天上地下此起彼伏地对这座古老的城市发起疯狂进攻,这样的战火连天中,彪悍的战斗民族不改往日生活节奏,市民依然坚持去图书馆读书,艺术家坚持在剧场里演出,工人日以继夜的制造枪支炮弹,有时候还没完工,就要被送去前线……而政府配给市民的口粮中,黑面包是必不可少的。当时,一个工人每天能得到250克的黑面包,不参与重体力劳动的普通市民只能领到125克。就是这二两半面包,随着战争的深入,也越变越少,甚至最后,连成分都变得可疑。但就是在这样难以想象的艰苦中,在冻死饿死几十万平民的惨痛代价下,战斗民族硬是熬过900个日夜,未让纳粹得逞。

而对战壕另一端的德国人来说,黑面包也是再熟悉不过的。德国是面包大国,黑面包更是其中代表。不过又酸又苦又硬的黑面包,可不是每个人都吃得惯。据说拿破仑当年吃了一口就扔了,骂道:“这玩意儿只配喂马!”——话说拿破仑同学老家出产的法棍,也不咋好吃啊!

难吃归难吃,耐储存又顶饱让它成了军粮首选。记得从前看资料,说德国纳粹的后勤体系中,专门有一支面包部队在行军中负责就地架炉子烤面包。早期供给不是问题的时候,一个德国士兵大概一天能吃到750克的黑面包(还不算肉啊奶酪什么的,想想战壕另一端的列宁格勒市民,五个人的口粮加起来才顶一个德国兵的主食,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也是靠着意志,扛住了敌人的进攻)。到了战争后期,随着纳粹的节节溃败,供给越来越跟不上,黑面包的成分也越来越复杂。依稀隐约中记得,有资料说先是掺土豆粉之类,后来连锯末都用上了——也可能这是列宁格勒的黑面包配方,年深日久,记不大清了。

说到这里,想起一段野史。因为苏联黑面包是比诺基亚手机还坚硬的存在。当年曾经有苏联红军指导员用一吨的黑面包砌成防御工事,成功抵挡住德军进攻的传说。更有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苏联红军休整吃饭,刚好遭遇一支纳粹小队的突袭,有战士在近战中用黑面包砸死德军。

野史归野史,无论任何,战争都是非人道的,对于每一个渴望和平的人来说,不管吃的是纯正的黑面包,还是掺了锯末的黑面包,大家对和平的期待,是同样迫切的。

至于在盛世和平年代中试图通过吃黑面包来控制体重,达到营养健康目的的我来说,这一点点短暂的苦涩,换回来的或将是胆固醇降低,这一点点的苦难,也是幸福的必然代价。

毕竟,努力才能幸福。

新闻推荐

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超25万例 养老院等机构单周病例数增幅创新高

在美国洛杉矶,人们驾驶车辆来到新冠病毒检测站接受检测。本报讯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