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英娜·丽斯年斯卡娅诗歌《“怎么办?我问生活……”》

兰州日报 2020-06-30 05:09 大字

英娜·丽斯年斯卡娅,俄罗斯当代著名女诗人,1928年生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市。著有诗集:《这与我有关》(1957年)、《忠诚》(1958年)、《不仅仅是爱情》(1963年)、《直接从当事人那里听来的》(1966年)、《葡萄之光》(1978年)、《雨水和镜子》(1983年)、《在梦境的林边》(1985年)、《大气层》(1990年)、《诗集》(1991年)、《历尽劫波之后》(1995年)、《孤独的馈赠》(1995年)、《诗选》(1999年)、《音乐与海岸》(2000年)、《在一起》(2000年)。

怎么办?我问生活……

作者:英娜·丽斯年斯卡娅

怎么办?我问生活,她说:去死!怎么办?我问死亡,她说:去生!

为了找点事做,我在烤箱中烤面包干,

窗外雨水淅沥,如同血液里令人痛苦的颤动。

时而是天使拜访我,时而是撒旦,

每一个都从窗户对面的镜中进出,

只是我从来没有在镜中看见过自己,

时光流逝,仿佛流淌的雨水。我向天使哭泣,但立刻来了另一位,

我以烧伤的手指在我们之间对空划着十字。

我觉得,深夜,就是焚毁的朝霞的焦炭,

可这时烤箱里烤糊了我的面包干。

对诗人来说,没有哪个以诗来表现的瞬间不是基于生活带来的触动。当触动变得饱满,一首诗就自然生成。这首短短十二行的《“怎么办?我问生活……”》它所彰显的,是诗人难以抑制的瞬间爆发。甚至,她将自己一生的全部感受都浓缩在这首诗中。

这首诗从第三行“为了找点事做,我在烤箱中烤面包干”才算正式进入场景。我们很难说“烤面包干”是诗人的刻意虚构,更可能的,它就是诗人彼时彼刻的真实行为。丽斯年斯卡娅也明确告诉读者,她是“为了找点事做”才有了这一行为,不过,诗人同样说得明确,驱使她“找点事做”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形而上问题对她构成了困扰,那就是“怎么办?”的问题来临。

丽斯年斯卡娅写的毕竟是诗歌,所以在她“烤面包干”之后,发现“窗外雨水淅沥,如同血液里令人痛苦的颤动”。这是纯粹诗学导致出的诗句。当生与死的问题得不到回答,所以才有血液里的颤动。就这首诗而言,如果没有“窗外雨水淅沥”,也许还不会有如此艰难的问题突如其来地将诗人缠绕。

面临问题的人免不了沉思。丽斯年斯卡娅接下来交代了自己为什么会撞上生与死的哲学问题。“时而是天使拜访我,时而是撒旦,/每一个都从窗户对面的镜中进出,/只是我从来没有在镜中看见过自己,”我们从这里能够发现,丽斯年斯卡娅撞上问题的缘由,是我们所有人都有过的生活体验。我们谁不希望“天使拜访我”?但很多时候,来拜访我们的又恰恰是“撒旦”。读者面对它还来不及展开感慨,诗歌在这里眼看又将进入哲学,丽斯年斯卡娅极为清醒和不动声色地掉转笔尖,就像首段中不经意写到“雨水”一样,她又像不经意地告诉读者,“天使”也好,“撒旦”也好,他们“每一个都从窗户对面的镜中进出”。

有了“镜中”这一意象,诗中的哲学又再次回到诗学,让读者看到极为清晰的画面,作者在画面不无奇妙地感叹,“只是我从来没有在镜中看见过自己”。这是非同凡响的一行,丽斯年斯卡娅在这里到达的,是该诗的哲学蕴涵与诗学本质经过激烈碰撞后产生的交叉点,这也是二十世纪所有伟大诗人到达过的交叉点。读者面对它,会被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控制。丽斯年斯卡娅的过人之处,是到达这一交叉点后,极为快速,又极不经意地以“时光流逝,仿佛流淌的雨水”来结束第二段。这一行使诗歌回到“雨水”的原点,同时又展开诗人对时光的叹息。

所以,这首诗既是一首不乏哲理,还包含时光在内的抒情诗。我们也看到,在全诗末段,极为自然地出现了不无时间意味的“深夜”与“朝霞”。只是,在丽斯年斯卡娅极具技巧性的笔下,二者成为了诗人最终生发感叹的来源。它们自然出现的前提,是诗人用“我向天使哭泣,但立刻来了另一位,/我以烧伤的手指在我们之间对空划着十字”进行了生活给予她——也是给予每个人的磨难强调,没有答案的,终究找不到答案,时光该如何流逝,仍将如何流逝。这就是生活和生存的真实反映。

诗的最后一行最终撇开了一切的形而上,回到生活最现实的细节之中。丽斯年斯卡娅奇妙地将全诗结束在“可这时烤箱里烤糊了我的面包干”上。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终究得回到最现实的生活之中。尤其在诗人那里,一首诗能成为一首诗,绝不仅仅是它触及了多么高深的哲学,而是它最终将落到沉稳的生活深处。

□宝安

新闻推荐

“军舰岛”史实遭篡改 本就处于低谷 韩日又起争端

韩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金东起25日批评,日方在宣传包括“军舰岛”在内的明治时期工业革命遗址时歪曲历史,没有遵守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