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一天相当于抽15根烟,怎样才能避免“闷坏”自己?
记者 | 潘金花
因疫情宅在家中的你,想必也经历过烦闷焦虑、失落沮丧的情绪起伏。随着全球持续处于隔离模式,在“闷死”病毒的同时,我们或许也在“闷坏”自己。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本周已警告说,新冠病毒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我们共存。英国政府首席医学顾问克里斯·惠蒂称,英国至少在年底前仍需维持“保持社交距离”措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则在《科学》杂志发文称,间歇性社交隔离措施或需延长至2022年。
然而众多研究表明,长时间的社交隔离会给人的身心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往往会让人更易抑郁、精神错乱、记忆力减退,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发病风险,对免疫功能、细胞衰老、睡眠中断也有潜在影响。
美国杨百翰大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朱莉安娜·霍尔特-伦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告诉《华尔街日报》,在实验室研究中,即使是短时间的社交隔离,也能观察到人的血压出现变化,压力荷尔蒙水平和炎症频率开始升高。
霍尔特-伦斯塔德指出,持续的社交隔离及其产生的孤独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相当于每天抽15根烟,甚至会减短寿命。“人是天生的社会动物,”她说,因为人在出生时很脆弱,在群体里更安全。“如果缺乏社会接触,我们的身体就会出现反应,大脑会发出与战斗或逃跑相关的信号,整个人将处于高度警戒状态。”
这也是在一些以极地研究员和航天员为观察对象的研究中,往往能观察到高昂、亢奋情绪的原因。但这些情绪和干劲在中途就会急转直下,人们对时间的概念会逐渐模糊,生产效率会下降,摩擦与冲突则会更频繁。
人体的昼夜节律不仅与光照相关,同时也会受到社交信号的影响。南加州大学社会政策及健康教授劳伦斯·帕林帕斯(Lawrence Palinkas)指出,缺乏面对面互动其实会带来许多压力,但如果与一小拨人一直待在一起,比如自己的家人,这种压力同样会存在,小矛盾常常会被“放大”。
而对于一些特定人群来说,“保持社交距离”往往更加痛苦。南非开普敦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凯文·托马斯(Kevin GF Thomas)指出,由于无法参加面对面的心理治疗、不能定期锻炼、缺乏必要的社会接触等原因,原本就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如患有抑郁症的人,在居家隔离时由于无法“分心”,会更易沉溺于消极思想,强化负面情绪;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则会过分担忧外界的变化,怀疑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人,也会因为与曾暴力对待或忽视自己的人共处一室,回想起不好的记忆。
好在一些人的需求已经得到了关注。如正在实施封禁措施的英国,有学习障碍或自闭症的人就已被允许每日可出门锻炼超过一次,有必要的话可以离开自己所在的地区,或寻求护理和支持人员的帮助。意大利也有公园开通了预订系统,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户外活动的空间。
那普通人又该如何度过这段隔离的日子呢?专家给出的建议是,比起保持“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e)”,人们应当保持“人身距离(physical distance)”,并进行“远距离社交”。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贾米尔·扎基(Jamil Zaki)指出,实验表明,来自亲友的支持可以有效帮助人们应对压力,可以利用视频通信软件来进行一些非正式互动,而不是只用来谈正事。比如在Zoom上一起喝咖啡,在FaceTime上做同一道菜、一起碰杯,都是不错的选择。
托马斯也认为,保持社交距离并不意味着停止所有社会接触。但他强调,在使用社交媒体等工具时应当保持理性,不要过度浏览关于疫情的信息,以免放大焦虑,在进行社交活动时,也要留出个人空间,以免产生摩擦。
保持规律作息也很重要。托马斯建议,最好不要在床上工作,白天也尽量不要在床上阅读。同时,为了调剂隔离生活,还可以增加一些仪式感,每隔离满一周,可以适当地犒劳一下自己。
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乔纳森·坎特(Jonathan Kanter)还建议,平时可以多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慷慨助人不仅对受助者有益,也有助于增强施助者的幸福感,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斯坦福大学的扎基则认为,尽管在疫情期间,争抢物资时有发生,但总的来看,善意仍然多于自私与暴力。换个角度来看,保持社交距离本身也是善意之举,比如身体健康的年轻人面临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他们依然选择自我隔离,这是对更易感人群的善意保护。
新闻推荐
这是4月22日在伊朗塞姆南拍摄的“信使”二级运载火箭。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22日宣布,当天成功发射伊朗首颗军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