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业:屠格涅夫与其最优秀的作品《猎人笔记》
编者按:屠格涅夫以《罗亭》《父与子》这样的长篇作品为文坛贡献了一类理想主义的、却总有点哀伤和盲目的俄罗斯青年。但诸多评论家都认为屠格涅夫最好作品则是他的一系列短篇——即《猎人笔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的美学魅力依赖于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敬畏;这个猎人追寻的目标与其说是猎物,不如说是风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莫斯科屠格涅夫研究会会员王立业在世界读书日的前夕举办了一场名为“读不尽的《猎人笔记》”的讲座,以下为讲座内容节选。
《猎人笔记》体现屠格涅夫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变,这也就决定了屠格涅夫有别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的现实主义当为诗意的现实主义,这不仅是法国作家莫洛亚的定论,也是作家自己的创作自白。《猎人笔记》印证了这位作家诗意现实主义的开创,并由此绵延至日后作家本人的小说创作,并缔造了俄罗斯文学的诗意现实主义,也叫抒情现实主义,还有人把它叫做浪漫现实主义的一派文学。 继承屠格涅夫传统且能够纳入这一派文学的中坚作家当有布宁、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索洛乌欣,还有卡扎科夫等等一批二十世纪文学大师。所以我觉得“屠格涅夫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也是非常好的选题。
屠格涅夫肖像
首先我们聊一聊《猎人笔记》的创作背景。
1847年1月,他不经意写了一篇随笔《霍里与卡利内奇》,随意地投给了《现代人》杂志,这篇以《摘自猎人笔记》为副标题的随笔竟然获得巨大成功,别林斯基随即高度评价屠格涅夫的才气,称这篇随笔为他成为未来卓越的作家指明了方向,尤其高度肯定这篇随笔的思想意义,“以前所未有的角度和近距离接近人民”。
《霍里与卡利内奇》是屠格涅夫完成的一次俄罗斯文学人民主题的哥白尼式革命。19世纪四十年代西欧的田园小说成为风潮,不满意巴尔扎克总写恶人步步高升、善人总是每况愈下的乔治·桑一口气写下了《魔沼》为代表的五篇田园小说,意将乡村生活写成人间牧歌、人间歌谣、人间传奇,。乔治·桑《魔沼》这篇小说传到了尼古拉一世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现实马上使其失去了本色,代之而起的是一批反映农奴悲惨境遇和地主残酷压迫的俄罗斯式乡村小说,代表作有:格利戈罗维奇的中篇小说《乡村》和《苦命人安东》。赫尔岑以他的《鹊贼》揭露了农奴制对美好人性的摧残和农民才华的毁灭。
这种背景下,《霍里与卡利内奇》以它鲜明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特色,开创了俄罗斯文学反映农奴生活的先河,农民在俄罗斯文学中第一次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角,不再是一味的凄凄惨惨戚戚。
相对于《猎人笔记》的整体,有人发现这一开篇之作统领了整部作品集的始终,接下来塑造的所有人物都是霍里与卡利内奇的继续,要么就是务实型的霍里型,要么就是有着诗意精神世界的卡利内奇式,甚至有人认为他的背景设置也构成整本书的首尾照应。霍里的庄园在森林的一间空地上,而卡利内奇则是在草原上浪迹,而《猎人笔记》的最后一篇名字就是《森林和草原》。正是《霍里与卡利内奇》的意外成功唤起了屠格涅夫的自信,艺术家似乎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所在。
《猎人笔记》的思想意义部分我们拟从三方面予以阐释:
第一,地主与农奴的生活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
在《猎人笔记》中,在地主的压迫下农民没有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做人的基本权利往往都被剥夺。在随笔《利哥夫》里,女主人没结过婚,下人也就别想结婚。家奴苏乔克随意被买卖,一生被地主盘剥得一无所有,到最后形如一根干枯的树枝;在《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那篇随笔里,就因为女仆阿琳娜提出要嫁人的请求,被剃光头发打发到远远的乡下。这些地主是残酷摧残人性、剥夺人权的地主典型。正是这一幕幕地主欺压农民的事实,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作品的政治思想立意。
但其实屠格涅夫写地主并不是为了树立阶级对立的典型,身为贵族的屠格涅夫并不准备学着巴尔扎克用自己的作品为本阶级唱挽歌,而是人性的投放与张扬,农民人权的捍卫,因为在他看来,农民与地主完全应该处于等同的地位。
作为贵族奶水养大的有钱者屠格涅夫,是以自己贵族后裔的视角看取人间是非,抓取的并不是可供后人予以阶级定型的地主,而是基于地主与农民和谐关系的善良愿望,从而达到作家本人的人文和谐思想在地主与农民关系上的体现。他写位居农奴之上的贵族是希望地主阶级反躬自省,善待手下的农民,以求社会的稳定。同时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小说家,一个天性柔弱的贵族后裔,他缺乏对现实中的一切进行重构的履历和能力,对现实的审视与理解只能是经过他的优化而呈现。
第二个方面,《猎人笔记》中反农奴制倾向与农民的精神境界高于地主这两个命题是可以合二为一的。
从第一篇《霍里与卡利内奇》中可见,这两人性格不同却又是一对好友,并以各自美好的品质吸引着读者。两个农民形成的塑造明显体现出作者对其喜爱乃至敬重,在他看来霍里的相貌使人想起苏格拉底,能力堪比彼得大帝。霍里“是积极的人、实际的人,有头脑,是务实性的人”。而卡利内奇则是一个诗意的形象,是一个浪漫主义者、理想家、狂热而又幻想,他的形象同时也显示了普通农民纯朴、爽朗、正直、善良等优美品质。
屠格涅夫通过霍里与卡利内奇的形象显示出农民具有驾驭生活的意志和能力,颠覆了当时官方流行的一个谬论,即“农奴缺少地主的保护就不能生活”,而让世人明白,这样优秀的农民恰恰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公平的社会体制中,许多品质高尚才华出众的农民的命运由地主,尤其是愚蠢地主主宰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并以实际情况对官方谬论给予有力回驳,如果不是受农奴制条件的限制,他们肯定可以生活得更好。
还比如大家熟悉的《白净草原》,这里一群农家孩子,这些农家孩子无疑是霍里与卡利内奇生命的延续。作品描写的是一群纯朴天真的农村儿童在夜间放牧马群,围坐在篝火边,讲述各种各样魔幻鬼怪的神话故事,里面尤其写到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帕夫卢沙,他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是这群小孩里面的当家人,他深夜为同伴驱赶狼群,表现出乡村农民后代有所担当、不畏艰险的一种品质。
思想意义的第三个话题是两个俄罗斯形象:一个是农民百姓的、生机勃勃的俄罗斯,另一个则为官方的农奴制的俄罗斯,黑暗的让人痛苦不堪的俄罗斯。两个俄罗斯,如果说后者现身于农奴制地主及其喽啰身上,第一个俄罗斯则具现在农民和没受农奴制影响的大小贵族身上,同时也体现在美丽如画的大自然上。
第一个俄罗斯形象体现在一批没受过农奴制教化和腐蚀的地主,这些人凭借自己的辛苦劳动,作品里面写了很多各不相同的地主贵族。他们有的是节衣缩食致富,并不是靠剥削压榨农奴而起家,《县城的医生》中的女地主家人得病,连两个银卢布的诊金都拿不出来。他们是通人性的一个阶层,凭着自己的勤劳和良知生活,他们同样能给社会带来正能量,容易与人民群众相接近,他们同样是俄罗斯民众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是俄罗斯国家的后备力量。
同属于第一个俄罗斯的还有富饶美丽的大自然,它是上天对俄罗斯人民的独有恩厚,它不仅是俄罗斯的自然宝藏,也是俄罗斯文明的源头、农民品格的象征、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第二部分议题是《猎人笔记》的艺术特色。毫不夸张地说,《猎人笔记》的价值其实不在其思想立意,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艺术。
首先是《猎人笔记》的大自然景色描写。作家直接师承普希金,但代之以开阔壮美的是温雅、婉丽,他文字中流淌的不是莱蒙托夫式的高加索的冷峻清丽,也不同于果戈理的乌克兰田园瓦舍的诗情幻想,而是他理解中的俄罗斯中部平原的大自然。
莫斯科大学教授布罗茨基盛赞《猎人笔记》中的大自然描写是一大发现,他曾让大文豪托尔斯泰望洋兴叹。托尔斯泰说自屠格涅夫写了大自然以后,别人再不敢随便动笔。
屠格涅夫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风景大师,他不仅能够辨别出云雀、柳莺、黄鹂、夜莺、知更鸟等各种鸟的不同鸣叫,还能说出各种鸟鸣叫时的不同姿态与状态,这方面描写最美的就是《叶尔莫莱夫和磨坊主妇》。
在《猎人笔记》中屠格涅夫感兴趣的并不是鲜亮耀眼的光色,也不是一片纯黑纯白,光色影在他的笔下都不是到一个极点,他乃中间色调和不确定语义的运用能手。在他的画面上,或是浓雾清晨中的白蒙蒙青草,在猎人的足下留下一枚枚绿印。空气也泛着一层乳白,或是披着晚霞的白桦正在裸枝浅睡(半睡半醒),或者是午夜狗儿半个嗓子的低吼,或者是不知从什么地方飘来一丝苦艾的清香。学过俄语的同学知道,作家最爱表一半的前缀,叙述的事件尤其是爱情故事多发生在朦胧迷离的星光月色中,半明半暗的夕暮里,正午半光半影的绿荫下,声响似有若无的静谧中,正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美把读者代入其中不停的玩味,不停的想象,不停的创造,与此同时作品本身也就获得了永久的魅力。
屠格涅夫笔下的大自然风景具有多重的艺术功能,其中重要一点是心理评价功能和人物性格刻画功能。
下面聊聊屠格涅夫的叙事手法。《猎人笔记》是以猎人狩猎途中所见、所闻、所感、所触而汇成随笔形式写出来的,其形式的独特性必然要求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在《猎人笔记》里,猎人不断地变换着角色,一会儿成为作品中讲故事的人,一会儿充当某一个作品的叙述者,时而是听众,时而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说的或是自己的一生,或是某些重要的事情,有时猎人是道听途说的过路人,而另一些场合则是把故事人物招来交谈询问,有时这位画中人走下文字圣坛对所述事件鲜明表态,或是直接参与。
《猎人笔记》叙事手法的特征在于,猎人的感触和诗人的感想巧妙的结合成一体,且《猎人笔记》整体是以第一人称“我”写成的,但又有着繁复多样的手法转换,作者经常跳出文字直面读者,与之亲切交谈,里面老出现“亲爱的读者诸君,你说呢”、“亲爱的读者,你看呢”,使我们想起演员走下舞台走到听众之间询问听众,而达成台上台下的互动。有时候他把读者直接带进文本,让其成为事件的直接参与者、评判者。
作为语言大师的屠格涅夫,他的语言简洁明快,喜欢用短句子,语言非常的规范、优美、雅致得体。我常常跟我的学生说,你要想学好俄语,那就多读屠格涅夫。擅长景色描写的屠格涅夫在《猎人笔记》中尽显语言艺术家的卓绝才华。作家最大限度地启用修饰语的自然景物描写功能,以形容词形式出现的修饰语出现频率最高,一句话里面有时候是两个,有时候三个以上。一个的时候大家也许不太在意,而两个、三个的连续出现,写大自然往往起到鲁迅的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以景起情的艺术效果;还有大量色彩词的启用。色彩词在文学作品中一方面起到生理功能,而更多的是起到心理评价功能,比如脸色变暗了、变黄了、变青了,而自然景色的色彩词,乃至味觉词,常常是人物心理的诱因,人物心理与心情的“传感器”,往往通过色彩词,借助于大自然色彩的变化与人的心理的面色外现,达到景情共融与同化。
《猎人笔记》的体裁特色也是非常有内容的话题,当然,除了文学价值、思想内涵,还准备讲一讲《猎人笔记》的文化内涵,里边有浓重的宗教因素,俄罗斯神话、童话、民间文学等等的文化因素,若能深究下去,足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新的屠格涅夫,足可以让我们领略一部完全与我们以往审美定式全然不同的新型的《猎人笔记》。(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意大利女子埃莱娜·马尼盖蒂和伴侣瑞安·奥斯本独自驾船在海上连续航行25天,其间几乎不与外界联系,打算登陆时,才知道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