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克维斯特诗作《苦闷》赏析

兰州日报 2020-03-03 02:17 大字

帕尔·拉格克维斯特(1891年-1974年),瑞典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家,1940年当选为瑞典科学院院士,1951年由于“作品中为人类面临的永恒疑难寻求解答所表现出的艺术活力和真正独立的见解”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苦闷》、《幸福者之路》、《傍晚大地》、《天才》,小说《永远的微笑》、《绞刑吏》、《侏儒》、《巴拉巴》、《西比尔》、《女巫》、《阿歇阿斯之死》、《哈罗德与迈菜斯》、戏剧《重生的人》和剧本《疯人院里的仲夏夜之梦》等。

苦闷

作者:拉格克维斯特

苦闷,苦闷是我的遗产,我的喉咙的伤口,

我的心在世界上的叫喊。

如今那布满泡沫的天空凝结在夜的粗糙的手里;

如今那森林和坚硬的高地

荒凉地升起,倚着那低矮的苍穹。一切是多么艰难,

多么僵化、阴郁和沉寂!

在这遮暗的空间我到处摸索

感到手指碰上悬崖那锐利的边缘

我划破向上伸出的双手

在冰冻的残云上,直到它们淌血。

哦,我扯掉手指上的指甲,我划破极度疼痛的双手

在高地和遮暗了的森林上,在天空的黑铁上,在寒冷的土地上!

苦闷,苦闷是我的遗产,我的喉咙的伤口,

我的心在世界上的叫喊。

1916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欧洲的年代,帕尔·拉格克维斯特出版了他的诗集《苦闷》,这是瑞典第一部带有表现主义色彩的诗集。

表现主义主张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他们主张向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挖掘,即着意于表现主观感受。华兹华斯也曾说过:“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对于诗人来说,诗歌正是用来表现其主观情感、主观感受和主观情绪的最好工具。

《苦闷》是这本诗集的标题之作。那硝烟弥漫的战火,那黑色的火舌,一直舔进诗人那颗敏感的心。于是在心的土壤上,生长出了苦闷的枝杈,枝杈垂下紫色的果实,一颗颗向着乌云密布的天空,说着:“苦闷,苦闷是我的遗产,/我的喉咙的伤口,/我的心在世界上的叫喊”。这正是诗人个人所经历的危机感和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灾难性气氛的真实写照。

诗篇开始连续使用两个“苦闷”,既紧紧地扣住了诗题,点明了诗歌的苦闷主题,又预示着诗人心中这种苦闷情绪无以复加的剧烈程度。为了说清楚这种积蓄在心头的情绪,诗的第一节中,诗人将“苦闷”分解成多种较具体可感的意象,力图使读者像闻到玫瑰花那样的感知。在诗中,“苦闷”不再抽象,而是“遗产”、“伤口”和“叫喊”。在这三个意象中,都蕴藏着深刻的内涵。说苦闷是“遗产”,是因为人类在长长的跋涉途中,时时会为处境感到困惑,所以苦闷是常新于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说苦闷是“伤口”,是因为此诗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类在这场罪恶的战争中流血呻吟,所以才有“苦闷”这伤口。说苦闷是“叫喊”,是因为诗人的这种苦闷不独是个人的,而是产生于广阔的大地上,是一种广阔的苦闷,诗人在这里将苦闷写成是“我的心在世界上的叫喊”,他是期冀并自信这呼喊一定能在远方响起空朦的回声。

诗人在紧接着的诗的第二节中,对“苦闷”进行了进一步的刻画,他以行动对“苦闷”作出了剧烈的反应,他用自己的手“在这遮暗的空间到处摸索”,他摸到了“悬崖那锐利的边缘”,摸到了“高地”“遮暗了的森林”……从常理上说,手并不可能摸到天空,摸到整座森林,该诗的这种表达已经含有超现实主义的成份。在这些意象中,诗人突出了“手”,向上伸出的手是向上求索的象征,这一求索是在黑暗中进行的,是在艰险的环境里进行的,有点盲人骑瞎马的意味,其苦闷也就可想而知了。一双淌血的、“极度疼痛的”、并顽强举起的手,很具体地象征苦闷的内涵。

与这一双顽强的手相对立的是僵化、阴郁和沉寂,这也是苦闷之由来。僵化可以由“坚硬的高地”和“布满泡沫的天空凝结/在夜的粗糙的手里”看出,阴郁则可通过“低矮的苍穹”、“冰冻的残云”等看到,沉寂则可以由“天空的黑铁”和“寒冷的土地”去想象。这些具体意象都可以引起人们具体的感觉联想,诗歌艺术魅力也正在这里。

许是诗人的苦闷太强烈了,以致在诗的最后一节中,他再一次重复诗一开始就呈现的关于“苦闷”的三个意象,起到了强调和加强读者印象的作用。在诗歌的结构上形成了一种圆形的闭合结构。这种封闭的圆形结构也可以看成是诗人探索没有出路的一种隐喻或象征。

□周红兵

新闻推荐

尼日利亚一村庄遭袭击 至少50人死亡

中新网3月2日消息,据法新社报道,尼日利亚当局表示,当地时间1日,尼日利亚北部卡杜纳州的一座村庄遭到武装分子袭击,造成至少5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