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到了
进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在对未来设定新的小目标、规划新的大梦想……不过,如果回溯过去,那些曾被科学家们期待2020年以前实现的图景,有多少并没发生?又有哪些势不可挡?
美食仍是人类共同爱好
知名未来学家雷伊·库茨韦尔在2004年出版的书中预测:2020年以前,人类将不再追求口腹之欲,“纳米机器人将进入消化道和血液,精确测算出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人类因而无需再摄入“多余”食物。今天,维生素片依然不能代替美食带来的满足感。不过,素食主义正在全球、尤其欧美地区盛行,倒是多少应和了《纽约时报》1913年所刊发文章中援引的美国肉类包装协会“危言”,即21世纪的美国人会放弃吃肉,“以稻米与蔬菜为生”。
太空旅行:无限接近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人类就在期待实现太空旅行、甚至定居外星球的梦想。10年前有了一点突破:少数几家企业开始兜售“个人太空游”。特斯拉和太空探索公司创始人埃隆·马斯克2009年放言:到2020年,可以认真筹备“带人上火星”。
目前为止,已有7人支付高昂“旅费”进入太空,但私人“太空游”2009年大规模暂停,数百名交钱“买票”的旅客至今仍在排队等候。记者吉姆·克拉什2010年花20万美元买了维珍“团结号”太空船一个船位,排名610号,“我当时真认为到2020年,(太空游)会是定期进行的活动。”不过,他仍愿意等下去。太空探索公司2018年说,最早2023年将实现第一位私人旅客——一名日本富豪的“环绕月球游”。是不是会“跳票”,我们拭目以待。
机器人来了,但“取代人”还远
美国埃隆大学2006年发表的一份报告援引 “未来学家和技术专家”的预言,称“到2020年,机器人和各种人工智能产品将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将几乎完全替代人工”。
英国学者伊恩·皮尔逊2005年告诉英国《观察家报》,他认为2020年以前“有可能”设计出“比人类聪明、有意识、有情绪的计算机”。他想象了一种场景:“假如我人在飞机上,电脑会比我更害怕坠毁,因而竭尽全力稳定飞行”。事实上,根据航空事故专家调查分析,近年多起重大空难的肇因与飞行员过于依赖电脑操控的自动化系统有关。皮尔逊近期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坦承: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21世纪头几年进步神速,让他有了乐观预测,随后“经济衰退有点阻碍发展,进程比我们当初预期迟滞了大约35%到40%”。不过,大趋势没变。一些工作场所已经开始使用机器人代替部分人力。
猩猩做家政?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1964年邀请全球82名不同领域专家“预测未来”。其中一个预测是,2020年“猩猩”之类家养动物代替家政服务人员。同时代的科学家并不觉得这一预测荒唐。三年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伦·西博格在美国发表演讲时说:“21世纪,家里没有扫地机器人的家庭可能会有个会干清洁和园艺活的住家类人猿。类人猿如果训练得当,还能当家庭司机,可能减少机动车事故的发生率。”今天看来,这些上世纪的梦想似乎过于乐观,但相关领域远非止步不前,甚至有长足进展,阻碍实现的因素有时不是技术障碍,而是伦理争议。所以,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2020年是21世纪第三个十年开启之年。新技术、新突破催生新应用、新体验,今年有望助推更多“科幻场景”走进现实,但一些“黑科技”的新进展或将引发新争议。
机器近人 “脑控”成真
机器人越来越像人,这一趋势估计今年还会继续吸引眼球。比如,2020年东京奥运会将启用可引导观众、搬运物品的机器人,形似背包的可穿戴外骨骼可以有效帮助搬运人员减负。机器人越来越“聪明”,背后除了经海量数据“培训”的人工智能,也离不开新一代通信技术。 2019年是“5G商用元年”,2020年则是“5G起飞之年”。 5G与教育、医疗、制造业、交通等领域深度融合,将会拓展新奇的应用场景。
看点还有让大脑直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的“意念控制”技术。2019年,有“硅谷钢铁侠”之称的埃隆·马斯克声称,已实现让猴子通过大脑来控制计算机,希望2020年年底能在人类志愿者身上进行试验。大脑与互联网直接相连的“脑联网”意味着什么,可能会激发科学界新的思考。
生命人造 “死”而复生
生命科学和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当前科学家正试图通过基因编辑、干细胞移植等手段,让其他动物长出人类器官,解决供移植用的人类器官短缺问题。日本去年率先修改法规,允许将 “人兽混合胚胎”移植到实验动物体内并让其产出幼崽。东京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随后获准利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在实验鼠体内培育人类胰脏。不过,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在实验室培养结构和功能类似真实器官的“类器官”会更安全有效。
全部人工合成的生命研究有望取得新进展。按计划,“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组计划”将于今年完成,这将是人类首次尝试改造并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设计并合成酿酒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该项目由美、中、英、法等多国研究机构参与,希望更透彻了解机体的生物学机制、环境适应性及进化等,从而更好解决健康、能源和环境等问题。
生命能按下“暂停键”吗?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借助“紧急保存和复苏”技术,2019年首次让一名重伤患者进入“假死状态”,并在完成急救手术后使其复苏。相关试验还将继续,预计2020年年底能公布完整试验结果。2019年,美国耶鲁大学学者领衔的团队还成功在猪脑死亡4小时后恢复了其脑循环和部分细胞功能。这些新研究有可能挑战生死边界的定义。
火星大“火”太空可游
2020年是航天大年,其中火星最“火”。多国将有探测器前往这颗红色星球。其中,中国计划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希望一次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美国新一代火星车“火星2020”、欧洲“罗萨琳德·富兰克林”火星车以及阿联酋“希望”号无人探测器也计划今年启程飞赴火星。这些探测器上“黑科技”不少。月球、太阳、小行星等天体同样是各国竞相探索的目标。中国将实施嫦娥五号任务,计划实现月面无人采样返回;欧洲将发射太阳轨道探测器,近距离研究太阳和太阳圈内层;专注日冕观测的印度“阿迪蒂亚-L1”太阳探测器也计划今年发射;美国小行星采样探测器“奥西里斯-REx”定于8月首次尝试对小行星贝努进行“一触即走”式采样;日本小行星探测器隼鸟2号则将把采集到的小行星样本送回地球。
近地轨道上,美国计划利用载人版“龙”飞船和“星际客
机”把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中国长期有
人照料的近地载人空间站也计
划于年内开建。
新闻推荐
记者|侯瑞宁编辑|继去年8月宣布收购澳大利亚电力企业ERMPower之后,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下称壳牌)又在澳大利亚太阳能领域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