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之前的世界》:万象更新时 我们能从过去学到什么?

澎湃新闻 2020-01-02 15:43 大字

如今,当我们渐渐进入全球化、流动与信息时代,渐渐接受人类世与后人类状况时,也面临着人类中心主义的迷思,进化、发展的话语与基调,使人们迫不及待地拥抱未来,然而,高效、急速、单向度的标准化发展,以及“世界是平的”的期许,究竟会将人类带向何方?显然,科技提升、密集分工、人口流动、信息爆炸、跨国连接、风险社会,使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复杂交织与矛盾纠缠。过去未去,将来未来,贾雷德·戴蒙德《昨日之前的世界》,如一场不期而遇的旅行,带我们重回传统社群的遥远之地,思考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

全书分五部分,十一章,以传统社群为镜,反观现代社会的种种得失、纷扰与困境。第一部分《划分地盘》,首先从我们熟悉的边界与空间说起,生活于现代社会,很容易对不少观念习以为常,比如国家、边界以及私有权,我们往往在这样刚性的“排他”条件下谈论自由与权利,习惯以个体的身份,穿梭于不同的空间。但是,在传统社会中,边界可能是弹性、多层次的,从界限分明、保持距离到无排他性的土地使用,都可能存在,并根据人与人、社群与社群的关系、人口聚集与地理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同地域的人们,经常生活在变动不居的边界内外。而现代社会的私有权,则使契约变得“自然而然”,商品交换之后,关系也就中断,冷漠由此生产,可在传统社群中,交易往往并非首要,重要的是通过交易,建立互惠关系,礼尚往来更为紧要。

第二部分《战争与和平》,一个历久弥新的议题。社会运作,难免出现意外和冲突,戴蒙德从巴布亚新几内亚一次车祸引入,讨论了传统社群与现代国家处理争端的差异,在没有司法制度的新几内亚社会,道歉仪式、协商补偿无疑是首选的有效途径,因为迅速解决问题、修复关系,对于小型的熟人社会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和平收场,尽快回归日常,将会引发血仇,增加更多不必要的麻烦。可是,在现代国家的司法体系中,程序公正被置于首位,诉讼注重明晰权责,往往忽略了双方的感受,且耗时费力,缺乏人道与人性关怀。

争端的升级,将会引发战争,书中运用各地民族志资料对传统社群战争的动机、类型、对手进行了分析。对于传统社群而言,战争甚至是一种生活常态,人口、资源、通婚、贸易、血仇都可能成为引发战争的动机,就此而言,现代国家为维系社会和谐、稳定,将伸张正义的“权力”交给司法制度,以避免个人乃至群体陷入战争报复的恶性循环,实为社会之进步,但在此过程中,国家也将复仇本身道德化了,复仇被贴上“恶”与“失当”的标签,纳入公民教育以趋避之,但戴蒙德提醒我们,复仇之心,与喜怒哀乐一样,是人类正常的情绪,即使我们可以利用外力,克制复仇,也必须深入了解复仇情绪的根源,进而疏导、化解之。

第三部分《儿童与老人》。老人与儿童,一边联系过去,一边预见未来。二十世纪以来,美国母乳喂养的婴儿越来越少,断奶年龄越来越小,而昆族的孩子有的甚至到4岁才断奶,前者基本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哺乳,而后者则依照婴儿的需求,可是,母亲的陪伴直接影响到婴儿成长中亲密关系和安全感的形成。此外,儿童的自主性,也受到成长环境的影响,现代国家认为保护儿童是社会的责任,连父母也在规训范畴之中,但大多采集-渔猎社群认为孩子与成人并无差别,他们必须学会自己做出选择,包括是否遵照成人的期待、模仿成人的行为,相比之下,现代国家则希望儿童长大后成为顺从、有用的公民,其结果便是传统小型社群的人往往情绪稳定、自主、自信,而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却不得不面对一波又一波的苦恼、焦虑与认同危机。

而面对老人,从传统社群到现代社会,也发生着极大的转变。在没有文字的社会,老人的记忆、技能、经验,涉及政治、宗教、生计、经济等社会诸领域,对社群乃至部族的传承、发展极为重要,虽然在生存条件所迫的情况下,传统社群也有遗弃老人的可能。但现代社会,教育普及、科技发展与财富增长,加之职业道德、个人主义与崇尚青春等价值观的影响,老人虽不至于直接面对被遗弃,但却有可能不再被需要。但昨日的经验告诉我们,年龄增长,会让人深谙世事、富有经验,且更加懂得同情共理,将心比心,关爱他人。此外,善待老人,也是尊重、爱与责任的体现,因为,总有一天,我们终将老去。

第四部分《危险与应变》,最初的讨论源自作者与新几内亚朋友在森林中搭建临时帐篷时产生的争执,他们不肯睡在大树底下,担心被倒下的树木压死。在森林生活几个月后,戴蒙德最终接受了朋友们“有益的神经质”,在原始的环境中,经验显得异常宝贵,这是传统社群的趋吉避凶之道。诚然,每个人类社群所面对的危险有所不同,对现代人而言,危险可能来自城市中繁忙地段的车水马龙,在新几内亚,危险则来自沼泽林中的野猪和鳄鱼,而对于昆族人来说,则可能是狮子和干旱。可是,无论生活于何种环境,人们往往会警觉那些概率很小却极为危险之事,而错误评估日常生活中的危险,因此,于不同文化间建立危险及风险意识的参照,极为重要。

另一种需要应对的生命危机来自疾病。有的疾病,实为现代之产物,如麻疹,来自人口的增长与聚集,在一万年前,农业尚未成型,群聚疾病根本就不存在。而饥荒,则是早期人类的另一生存困境,于此,不同地方的传统社群有着各自解决食物短缺的办法,如分享食物、多样种植、食物储藏、人口迁徙等等。传统社会对风险的理解,大多来自不同的生活形态、日常经验与环境适应,而现代社会的风险评估,更多来自抽象的数据与科学的推断,倘若如此,基因改造、核能风险,与抽烟、酗酒,究竟孰轻孰重?我们该相信什么,又该持有怎样的风险意识?

第五部分《宗教信仰、语言与健康》。人们为什么需要宗教?人类学家一直在寻求答案。宗教是宇宙观的呈现,解释世界从何而来,缘何如此?宗教消除人们面对未知和不确定世界时的焦虑,予人慰藉。随着复杂社会的形成,宗教开始出现标准化的组织,指导、规训着信众的生活,并与政治结合,利用超自然力创造统治秩序,使民众顺从。戴蒙德指出,从传统社群发展到现代世俗国家,宗教功能随时间递变,一些传统的功能日益式微,但是,即使科学能提供更为“正确”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人们依然需要宗教来追寻生死的意义。宗教与科学,更似两个平行的世界,很难相互转换,亦无法彼此替代。

如今,全球流动的加速,各地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同时也发生着各种语言与文化的流变,“语言压路机(伴随强势民族向外拓展的语言扩张)”的存在,人口向聚集城市的流动,均使得大语言当道并变得更加强大(大语言内部多样性的日益增长),而小语种却因失去使用与发展的环境,逐渐消失。可是,我们需要明了,每种语言都具有独特性,是思想、言语、文学的载体,以及独一无二的世界观,人类心灵最复杂的产物,因此,双语和多语学习,有助于人们探索世界,理解新知,丰富人生。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语言一旦消失,将不复存在。

最后,戴蒙德讨论了健康的四宗罪:盐、糖、油、懒。1964年,当他进入巴布亚新几内亚进行调查时,大多数人仍过着传统生活,吃甘薯、芋头和山药,饮食低盐、低糖,经常跋山涉水,体格健壮,糖尿病、高血压、中风、动脉硬化、癌症等现代疾病非常罕见。可是,不到半个世纪,随着生活形态的全面西化(快节奏生活、体力劳动少、久坐不动、摄入多盐、高糖、高热量饮食、抽烟、喝酒等),巴布亚新几内亚迅速沦为第一世界的“可乐殖民地”,肥胖者急剧增加,健康杀手已然现身,且原住民更易患上诸多文明病。就此,我们有必要回归传统生活形态,寻找“恢复”健康状态的采集渔猎食谱——少吃加工食物,增加蛋白质、新鲜蔬果和坚果的摄取,慢食与多运动,避免与现代非传染类疾病为伴。

本书运用丰富的民族志案例告诉世人,自现代智人现身以来的几万年间,我们的基因、文化和行为无不受到过去世界的影响,可谓积极与消极并存。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可昨日世界的启示,自非一味守旧,亦非回到从前,而是强调,不断向前走的人类,依旧需要学会回顾过去,需要向传统社会学习,放下文明的成见,以复调的心态,思考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贾雷德·戴蒙德,《昨日之前的世界:我们能从传统社会学到什么?》,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伊拉克又把美国给惹毛了 不满大使馆被“攻破”,特朗普派出空降兵

2019年12月31日,在伊拉克巴格达,示威者损毁美国驻伊拉克大使馆的一间房屋。新华社发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