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一半是作品,一半是市场
□ 谭维
格拉斯哥是英国相当有范儿的大都市,格拉斯哥现代美术馆(CCA)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门口被“戴帽子”的威灵顿公爵雕像而出名,是当地旅游必去的景点。 但真正懂美术的人爱的是它既有苏格兰特色又容纳多元素碰撞的艺术馆藏。据说喜欢抽象画作的人宁愿睡在里面不出来。雷姆科(Remco De Blaaij)是格拉斯哥现代美术馆的资深策展人,他从小生活在荷兰,后移民英国。 荷兰人崇尚自由、追求天性的特质在他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当包容一切另类、怪异的眼界遇上英国式的幽默,用一句中国话来形容——太接地气了。笔者采访雷姆科,想了解当代英国艺术和策展界的现状,毕竟策展人这一概念是舶来品,他们的实践成果对中国策展人很有借鉴意义。
笔者引用近年来在艺术界非常活跃的策展人汉斯·马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Ulrich Obrist)的话:“艺术家才是艺术圈里最重要的人,策展人所做的只是与艺术同行,帮助他们完成工作”,希望雷姆科就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看法。雷姆科说,策展人的确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既没有标准化流程,也没有社交秘笈,无非是在纷繁的事务中随机应变。“我只是经常给艺术家打电话、发邮件,诸如订机票,看场地这样的琐事都要亲力亲为,为拉赞助不断应酬,有时还要客串搬运工……”对于很多策展人站在作品之外,甚至以俯视的眼光去挑选作品,雷姆科表示不以为然,“我永远只是把自己定义为作品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作品,做出专业的判断。
但他也强调:“尽管艺术家是当代艺术的主角,但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那就是策展人。”当代英国艺术同其他国家的艺术一样也面临着越来越娱乐化的趋势。 博物馆、画廊更看重艺术家的品牌,各种商业炒作、娱乐作秀正在消减策展人的作用。“我们是不会等天塌下来才去思考如何改变”,策展人早已开始变革,以更机动灵活的态度去应对当下的艺术热点和现象。 以格拉斯哥现代美术馆为例, 雷姆科专攻当代艺术,其他摄影 、雕塑、绘画等门类的策展人,更是精细分类,有些甚至细化到某一个时期。策展人只会不断深挖自己的领域,并不像国内艺术界经常有跨界之举。这种专精路线使每位策展人都是该领域的专家,话语权和专业性更加突出。
雷姆科确信,策展人对艺术现象的判断不会日趋边缘化。 艺术家虽然也对艺术有专业的判断力,但他们考虑的通常是作品本身,而策展人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用宏观的理念审视时代的变化,从中分析出艺术发展的方向。同时,策展人比艺术家更能把握公众的感受。策展人就是公众的一部分,只是往往被忽略了。很多艺术家抱怨,公众的意图一时一变。 每个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甚至有时不断变幻着多个角色。观众的喜好永远在变化之中,怎么去抓住呢? “观众也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绝不会突然变成外星人,从而超越找们想象的范围。”因此只要拥有同理心,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就不难抓住公众的心理。
雷姆科曾经做过一场公众性展览。苏格兰公投是英国当年的大事件。雷姆科身处第一现场,策划了一场名为“胜利冲击”的艺术展,模糊了参展作品《Yes or No》的投票概念,让争辩激烈的两方观众都能从中醒悟,自己内心的渴望到底是什么。 可以说,雷姆科站在了大众的角度,用艺术的形式引发了民众的反思。在采访的最后,雷姆科用一道数学题形象描述了策展人的未来。 艺术家与策展人的人数对比-“艺术家:策展人=?”,艺术家的数量远远超过策展人的数量,“需要策展人的艺术家络绎不绝,策展人几乎供不应求,这是策展人得以生存的一个关键点”。
因此,策展人不必盲从潮流,只需走自己的路。 我们也不必急匆匆地给策展人下各种定义。 他们为艺术家代言,也为公众代言,不断为当代艺术造血,也为人们提供更美的精神家园。也许,我们只需等待——策展人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惊喜与可能。
(作者单位:雅昌文化集团 原载《中国美术》2019年01期)
新闻推荐
美国《华盛顿邮报》9日援引联邦机构文件报道,对于已持续18年的阿富汗战争,连续几届美国政府用多种手段误导民众,对遇到的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