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塞培·翁加雷蒂诗作《我已失去了一切》赏析

兰州日报 2019-12-03 08:58 大字

□远人

朱塞培·翁加雷蒂(1888年-1970年)意大利现代诗人、记者、散文家、评论家。与蒙塔莱、夸西莫多,并称意大利隐逸派诗歌三杰。他早年受法国象征主义、意大利未来主义的影响,并从彼特拉克至莱奥帕尔迪的伟大抒情诗流派中汲取养分,将意大利古典抒情诗同现代象征主义诗歌的手法融为一体,着力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被视为现代意大利诗歌革新第一人。代表作有《覆舟的愉快》、《时代的感情》、《悲哀》、《呼喊和风景》、《老人笔记》等。

我已失去了一切

作者:朱塞培·翁加雷蒂

我已失去孩提时的一切

我已不再能在一声叫喊中

使自己的记忆消失。

我已将儿童时代

埋葬在黑夜的深渊里

现在,一把无形的剑

把我同一切分离。

我记得自己以爱你为荣此刻我在这里,迷失在

无边无际的黑夜中。

绝望的情绪在不断增长生命对我来说,只是

一块梗在喉底的

叫喊的岩石。

从诗歌表面来看,这是一首富于质量的抒情诗。也就是说这首诗的情感具有极大的表现张力,而就诗题《我已失去了一切》来看,翁加雷蒂写的是一首悲伤之诗。

“我已失去孩提时的一切”。这首诗的起句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此刻的诗人已不再青春年少。只有经过了岁月非短的人生后才能对“失去”有深切的体会。翁加雷蒂说自己“失去了孩提时的一切”,就说明此刻出现在诗人面前的,已是人生的沉重。人都将体会沉重,体会得越深,越觉得失去的珍贵,更使人难忍受的,是曾经体会过的幸福记忆并没有“消失”。这就给读者极为猛烈的撞击。每个人都将面临和进入这一人生的失去。翁加雷蒂不凡的起笔就携带感染人的力量,它几乎提前保证了这首诗的写作成功。

诗的第二段也是回答第一段隐含的问题,童年失去在什么地方?翁加雷蒂毫不含糊地告诉读者,他已将童年“埋葬在黑夜的深渊里”,甚至,他担心“埋葬”不够,还用“一把无形的剑”来给予更进一步的痛苦说明。在这里,我们能够发现,如果单纯地描写自己对童年的失去,未必要用强烈到近乎血腥的措辞。也许,作为一个时代的诗人代表,翁加雷蒂在第二段已经展开了对时代的描述——他的时代的确就是强烈和血腥。

我们知道,“隐逸派”出现在第一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我们更清楚,战争给人的创伤很难抹平。不论“隐逸派”如何宣称要回避时代,但做如此宣称,恰恰是在于时代的无法回避。亲身进入过一战战壕的翁加雷蒂不仅目睹战争的残酷和创伤,还因法西斯政党的上台而被迫流亡巴西。所以,与其说这首诗是翁加雷蒂对童年失去的悲伤描写,不如说他在面对自己生活的全面瓦解后,从胸口发出的沉痛感叹。正是那把出自政治剑鞘的“无形之剑”,才使诗人将过去的美好当做失去的“儿童时代”,也使他不得不在流亡的岁月中,将它们全部埋葬在祖国“黑夜的深渊里”。惟其如此,读者才不会对第三段突然出现的“你”感到意外。读者不觉得“你”是某个单纯的个人,更不觉得“你”是诗人爱恋的某位女性。出现在诗中的“你”是开阔的,将它视为意大利会更吻合一个流亡者的痛苦焦点。在一个成年和成熟的诗人那里,唯其对祖国的失去,才会有“迷失在/无边无际的黑夜中”的无尽苦痛。

全诗末段是证据的全面提供。“绝望的情绪在不断增长”。要一个成年人“绝望”只会是超越私人的情感打击。翁加雷蒂面对的是整整一个时代的“绝望”,是这个时代变成难以承受的肩头重负后才出现的“绝望”。当自己建造的生活全部失去,当自己的祖国失去,翁加雷蒂就不可能不感觉最彻底的苦痛和茫然,他因此发出“生命对我来说,只是/一块梗在喉底的/叫喊的岩石”才有自然而然的说服力。这样的收尾已不仅仅是“意味深长”四字可以来概括。就诗句本身而言,“叫喊的岩石”,到了极为干净和果断的表现地步。当我们重新品阅,又会觉得这个结句充满翁加雷蒂忍不住想以苦难来控诉时代的意味。而且,最后出现的“叫喊”一词,还奇妙地对应了首段出现的“我已不再能在一声叫喊中/使自己的记忆消失”之句。这是翁加雷蒂对诗歌手法的自如运用,他在诗歌的开始就摊开了底牌。他有过“叫喊”,但终究又发现“叫喊”无用,所以只能把“叫喊”“梗在喉底”,这才使我们在面对这首诗时,体会它巨大的语言爆发力。

无论怎么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每一行都是诗人对生活的非凡体认。诗歌浓缩了最激烈的情感。越浓缩,诗歌才越具力度。翁加雷蒂这首诗就在于诗人将自己的经历、时代的命运浓缩在短短的十四行内,字里行间,无不让我们感到深重的时代气息以及巨大的情感冲击。

新闻推荐

美军盯上移动式核反应堆 动能武器将迎来黄金搭档

据美国海军学会网站近期报道,BWXT公司正在开发一种卡车大小的移动式微型反应堆,可为美国前线军事基地、定向能武器以及执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