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的罗马日记
法国小说家马利·亨利·贝尔(Marie-Henri Beyle)的罗马游记颇受读者崇拜。贝尔使用司汤达这一笔名进行创作。他原是拿破仑政府中的一位外交官。然而,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同时也结束了他在外交使团的职业生涯。拿破仑失败后,司汤达一直居住在米兰,1821年才返回巴黎。在意大利期间,他撰写了一些历史书籍和人物传记,但都不是上乘的文学作品。为他赢得赞誉的是后来出版的小说《红与黑》(The Red and the Black)以及《巴马修道院》(The Charterhouse of Parma)。前者描写了一位年轻士兵的内心痛苦。他既希望对君主国忠诚,又渴望自由。后者以虚构的形式复述了阿尔桑多·法尔内塞(Alessandro Farnese)如何在狡猾的姑姑的帮助下当上了教皇。
不过,司汤达关于罗马的主要作品是《罗马日记》(A Rome Journal),一本介绍不朽之城的旅游指南。书中记载了作者自己于 1827年到1829年期间在罗马的经历。这本书的作用不仅仅是为19世纪的旅行者提供帮助。当时,司汤达在巴黎并不走运。他的一个表兄建议他创作一本关于罗马的书。司汤达立即将撰写这本书视为一次机会。借此机会,他可以生动、真实地记录下欧洲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可以深入描述罗马的历史,及自己对那里的人民、建筑和文化的印象。多年以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文学教授哈康· 希瓦利埃(Haakon Chevalier)将《罗马日记》翻译成英文。他曾这样写道:“读者刚开始会觉得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一位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一群朋友的愉快之旅……决心在为期一至两年的罗马旅行中取得最大收获。”希瓦利埃接着论述道,事实上这本书包含的内容远不止这些。“它详细描述了实际发生的情况,无穷无尽的游览、步行、对话、偶遇、在数个大使馆及宫廷受到的招待等等,满纸尽是各式各样的趣事逸闻及新奇经历。书中还穿插有一系列稍长一些的故事,为作者后来创作的各篇小说的主题埋下伏笔。这本书发人深省、信息丰富、内容有趣;读者对其信服且备感愉悦”。
司汤达带领读者游遍全城,生动描绘了19世纪罗马城的景致、气味及音响。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对罗马椭圆形竞技场的记录。首先,他简要介绍了竞技场的历史——韦伯芗皇帝及其儿子提图斯动用12 000名犹太战俘于公元80年建成。司汤达写道, “当时,世界上从未出现过如此宏伟的建筑,”“它总体高度为157 英尺,外围周长1 641英尺。用于角斗士搏斗的场地长285英尺,宽182英尺。在提图斯举办的竞技场落成典礼上,为了取悦罗马人民,5000只狮子、老虎及其他动物被杀死,接近3000名角斗士也葬身于此地。类似游戏活动总共持续了100天”。
为了记录,他观察到表演场地最底层的座位与表演沙地之间由一堵高墙隔开,以防狮子和老虎一跃而起伤及观众。司汤达发现,他在西班牙见到的同一时期的斗牛场里也实行了类似保护观众的措施。他推测,西班牙人从韦伯芗皇帝时代的几位建筑师那里获取了创作灵感。
司汤达还带着读者登上竞技场的楼梯,和他们一同感受那里的景观。他写道,“你可以沿经过修缮的楼梯攀至通道上面几层…… 当你到达这座遗迹的最高一层,从站着的地方依旧向北望去,穿过一片大树,就能看到几乎处于同一高度的温科利的圣彼得大教堂 (San Pietro in Vincoli)。这座教堂以尤里乌斯二世坟墓和米开朗基罗所画的摩西像而闻名”。
《罗马日记》继续描写了司汤达在罗马看到的艺术品,以及他所了解的罗马艺术大师——仔细检查了拉斐尔的头骨之后,司汤达认为这位画家“身材矮小”。他深入研究了罗马四周的城墙,为他的读者记录说,城墙仅有16英里长,按照纥那留 (Jonorius)皇帝的命令于公元402年开始修建。他抱怨凌晨四点响起的风笛声吵醒了他。演奏者是一些乡村乐师,他们正在参加一个圣诞前夕举行的仪式,举办地恰好在他住所下面的街道上。
他气呼呼地说:“没有什么比半夜被这些人吹出的哀伤笛声吵醒更令人发狂了”。他发现,古罗马广场的范围缩小不少,因为11世纪入侵的高卢人曾亵渎它,掠走其大量珍贵物品。
对此,司汤达尤为哀痛。他到达该广场的时候,罗马人正将它用作贩牛的集市。
即便如此,司汤达仍然喜欢他所见到的大部分景观,从未厌倦自己的旅行。他说:“我们热衷于参观这座名城,在我们看来,没有一处细节过于简单或者微不足道。当正在观察某一事物时,我们渴望探知有关它的一切”。
新闻推荐
记者|陈晓双编辑|12月27日,一架载有100人的哈萨克斯坦贝克航空(BekAir)客机在阿拉木图国际机场起飞后坠毁。该事故已造成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