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刀与筷子 ■郑渝川

西安日报 2019-12-28 06:16 大字

杯盘之间:一部被湮没的“庖厨”史作者:【英】比·威尔逊译者:赵雪倩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厨房其实充满危险,你可能会被烧伤、烫伤,甚至被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冷冻肉类冻伤,但最经常发生的还是切伤、划伤。

厨房离不开刀刃,人类没有狮子、老虎那样的利齿,所以最开始使用石切工具来切割肉类。据考证,人类最早的石切工具可以追溯到260万年前的埃塞俄比亚,当地挖掘出了锋利的石块和带有砍削痕迹的骨头。石器时代的人们设计出各种切削工具,包括简单锋利的砍刀、刮刀、石斧以及石球。有了石切工具,早期人类得以更为高效地处理捕杀的大型动物,增进营养吸收,而肉类的更多摄入扩大了早期人类的大脑容量,可以说,刀算得上是人类进化史上不容忽视的助力。

青铜时代,人们开始使用青铜铸造的刀具,但这并没有比石刀好用,因为青铜质地太软了。到了铁器时代,石刀终于被放弃,人们可以将铁刀磨制得很锋利,还能锻造出更大、更重的铁制工具。再后来,人们开始在铁中添加了少许的碳,推出了钢,从而真正意义上诞生出完美的厨房用刀:锋利、坚韧,也不会让食物染上铁味儿。

到了今天,刀依然是厨房之中,甚至我们的饮食生活中的重要主角。一顿饭能不能做得好吃,除了食材,就要看刀的品质以及用刀的技术了。

英国著名食品作家、历史学家、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思想史研究员比·威尔逊在其所著的《杯盘之间:一部被湮没的“庖厨”史》一书中,热情洋溢地称颂了中式菜刀。因为相比式样繁复的法式、日式刀具组合,中式菜刀可谓万能的厨房用刀,可以用来切丝、刮鳞、切片、碾蒜(用刀背)、斩块、斩骨,甚至可以用来削磨筷子,能够处理几乎所有的常见食材。威尔逊在书中饶有兴致地对照了中式菜刀和欧洲厨房用刀在尺寸、用法、发出的声响等的不同,还谈道,“中国的厨师们用这把刀(中式菜刀)可以切出远多于块儿和条儿的形状,甚至多于许多法国烹饪刀具所能切出的形状。”

在威尔逊看来,中式菜刀、中式锅具、中式的菜肴加工方法,都体现出中国生活哲学的特征:最小成本、最少时间、没有浪费,力求最大收益,让食材的味道和营养都发挥到极致。威尔逊说,有着木制刀把的中式菜刀是崇尚节俭的农业社会的产物,可以将食材切得足够小,从而让一盘菜里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融合;而中式炒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燃料,可以快速烹熟,避免浪费,翻炒过程中,食材还与热油充分接触,变得酥脆可口。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省份流行的菜系不同,而许多省份内还分出了很多流派的菜肴做法——这些都通过中式菜刀、锅具和加工方法的同一化而联系起来。更有意思的是,中式菜刀因为已经将食材加工得足够小,所以人们用餐时就不再需要动用任何刀子。由此诞生出中式餐饮的最重要工具:筷子。“菜刀与筷子,可谓相得益彰:一个砍与切,一个夹与送”。

《杯盘之间:一部被湮没的“庖厨”史》这本书在讨论食具时,也提到了中国的筷子。最早的筷子是铜制品,出土于殷墟,距今至少有3000年历史。在汉代,筷子普及到了整个中国,富人用象牙、玉、漆器制成的筷子,而穷人则用竹子自己制作筷子。中式餐饮的简约风格不仅就体现在筷子与勺子、碗、小碟子的组合,而且筷子作为夹菜的工具,必然抑制了那种想要把最好吃的菜肴夹入自己碗中的冲动。

《杯盘之间:一部被湮没的“庖厨”史》全书富有趣味,很好地融合了考古学、人类学、食品科学、工具史等学科、领域的知识要点,叙述流畅,娓娓道来,分章介绍了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的锅具、刀、火、称量、食具、厨房等“庖厨”基本要素及其演化。作者的叙述介绍可以让读者了解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其演变出现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而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试错和对照,最终才得出了最为好用、经济的烹饪方式。比如,无论是欧洲还是东亚、西亚、非洲、美洲的居民,今天的厨房用具里都少不了砂锅,这可以被用来加工各式素食或肉食食材。

新闻推荐

哈萨克斯坦坠机遇难人数下修至12人,每个家庭将获7万元赔偿

对于12月27日(周五)早间发生的坠机事故,哈萨克斯坦当局在晚些时候将遇难人数从15人下调至12人,其中包括机长。最新发布的伤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