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 我为什么研究贝壳 □海伦·斯凯尔斯

半岛都市报 2019-11-25 01:15 大字

不带上贝壳的话,哪都不要去。”这是半神特里同(Triton)的人生名言。特里同是希腊神话中的人鱼,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鱼,因此不算是一个完全化形成功的神。尽管如此,特里同外出巡海时还是会尽全力吹奏他的小号,那小号的原型是一只大海螺的贝壳,壳顶被削去了一点。当他吹响这只海螺时,就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声,足以吓跑大海怪、号令四海。

我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见到了更多贝壳工艺品。那是位于伦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我被邀请到那参观地下室。这个博物馆中藏有各种各样的贝壳,标本多达数百万件,全都分门别类、整整齐齐地排放在橱柜里。我走进去后首先看到的是一个透明的玻璃橱柜,里面放满了各种更奇怪的物品。博物馆的馆长称它为“恐怖的橱柜”,里面藏的都是他们多年来搜集到的贝壳物品,既有真正的贝壳,也有塑料复制品。在这些物品中,我还看到了一件帆船装饰品,船帆是用扇贝的壳做成的,船身则是电话形状的海螺,十分形象地阐释了“想和你说句悄悄话”这一俗语。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偶尔也会为贝壳而停下来思考片刻。在海边度假时,我们从海滩捡起它们,感受着把它们放在手中的美好,还把它们放到耳边,倾听是否真有海浪声被困在里面。我们会把它们带回家中,安放在书架上或浴室里,以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在海边度过的美好时光,并建立起和大海的微妙连接。可以说,贝壳既可以是姿态优雅的装饰品,也可以是我们在海边找到的小宝藏,它还会小声地引导我们思考一些问题:贝壳从何而来?是什么雕刻了它们?它们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或许更有趣的是,它们为何是如今这副模样?

本书将回答以上问题,并讲述一些更有趣的事情。我希望可以去掉贝壳仅仅是小件装饰品的印象,重新回到它们应当在的位置:作为荣耀的象征,它可以告诉人们许多信息。我将告诉读者,贝壳是怎样让我们观察到远古祖先的思想,教会我们该怎样领略美、美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对地球生命的好奇心。此外,我还会记录一些为贝壳奉献一生的人的故事,正是她们的努力,才让贝壳变得如此迷人。我还会把软体动物放回贝壳之中,揭示它们造壳的非凡历程。

我曾观察过贝壳制造者的生活,它们或漫步走过珊瑚礁,或静静地停在那里过滤海水。我为裸鳃亚目动物的鲜艳颜色感到惊叹,并经常问自己为什么不喜欢陆地上的蛞蝓,其实只要给它们加点颜色再扔进海里,它们也会变得十分可爱。有一次,我沿着一片热带海滩散步,途中遇到了一只贝壳。我以为那是个空贝壳,便弯腰捡了起来,结果被里面的寄居蟹夹了——无论我怎么大喊大叫,它都坚决不松手。现在,我对那些借居在贝壳中的动物有了更多警惕。

我也见过人们如何使用贝壳,以及他们对贝壳的依赖。气候炎热干燥的马达加斯加有巨大的猴面包树森林。在那里,我发现了非洲陆地蜗牛的贝壳,人们用它们来装朗姆酒和蜂蜜,然后供奉给森林精灵。在菲律宾、泰国和斐济的热带鱼市场闲逛时,我常常会看到人们在出售鸟蛤、蛤蜊和其他海贝,它们都是相当便宜的蛋白质。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海贝黑暗、悲惨的命运。在婆罗洲地区的偏远渔村,我看到在阳光下暴晒的大量贝肉,它们都来自于被非法捕捞的数百只巨型蛤蜊。这些贝肉晒干后会被运到亚洲市场出售,那里的人会花大钱来为这些耐嚼美味买单。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潜水后,我发现海洋中栖息着大量带壳的软体动物,它们可以被统为“贝类”。在康沃尔郡学习潜水时,我一直想从海底带回一只葡萄柚大小的海胆空贝壳,这种贝壳常常出现在沙滩上,但多半都有破损。螃蟹、龙虾和小虾也有坚硬的外壳。海洋中有无数复杂的生命,它们随着海潮漂流。大多数海洋生物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它们一般被称作“浮游生物”:有孔虫类和颗石藻也拥有白色外壳,它们有些看起来像雪花,有些则像粘在一起的爆米花;硅藻类和放射虫类生物的贝壳主要由硅制成,它们看起来就像挂在小小圣诞树上的装饰物,有三角形的、钻石形的和星星状的。这些生物都是地球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特故事。不过,这本书只重点讲述一个特殊群体,那就是那些伟大的贝壳制造者——软体动物。

《时间的螺旋:贝壳里的人类史》

[英]海伦·斯凯尔斯(HelenScales)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新闻推荐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调低南非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新华社开普敦11月23日电(记者高原)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22日晚宣布,将南非主权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调低至“负面”。本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