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查 | “双十一”大家最想入手的大部头图书

澎湃新闻 2019-11-11 14:21 大字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本心仪的大部头图书,或是最喜爱作家的精品文集,或是一套高口碑、选题独特的丛书,我们“不吝重金”将它们购入,好珍藏在家中,以便随时翻阅、品读。

今年“双十一”,你买到了想要的大部头吗?“种草”的机缘又是什么呢?本期小调查采访了一些热爱阅读的网友,看看他们都有什么想要入手的好书吧。

山开一平寒影:大概两年前,我在学校附近逛书店,偶然看到了一本灰色封皮的《奥斯曼帝国的衰亡:一战中东,1914—1920》,封面上的字母“M”引人注目。我随手打开书,读了十几页,觉得写得非常好,就果断买了下来。后来看到内封上其他书的标题,才知道它们同属于理想国译丛的M系列——“M”是“Mirror”一词的缩写,取“历史的镜像”之义。

这套丛书主要译介国外的各种历史专题研究,作者大都是名家,选题也非常多元,或聚焦于某一国家的某一事件,或分析人类历史特定阶段的某种结构力量。当然,国外历史类图书的中译本如今已经很多,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翻译专题研究的丛书则比较少见。现在理想国译丛已经出到第35本,品牌价值也做出来了,尤其是那个不断变换字体的“M”,想必在读者中间已具有很高的辨识度。

M系列的书我后来通过各种渠道读过好多本,爱不释手,一直都希望能集齐全套纸质书,收藏在家里的书柜上,随时可以取下来再读一遍。

沙瓦郎:一直很喜欢读沈从文,想买一套自己中意的沈从文文集在家里珍藏。有一套《沈从文别集》还蛮吸引我的,之前为了写文章在图书馆借过单册,装帧很好,开本不大,玲珑小巧,方便随身携带。

单册的标题都是特意根据沈从文的名篇来定的,如《湘行集》、《萧萧集》、《雪晴集》等,并且也会把内容相近的作品汇编到同一集中,构成主题的呼应。

与其他文集相比,《沈从文别集》的编排挺特别,不是按照作品类别或者写作顺序,而是先收录沈从文的两三封书信,再收录他的小说、散文——这样的编排方式,也许不大符合作家研究所要求的那种“严谨”,但却能创造一种与密友对话般的亲近感,让读者缓缓走入作家的精神世界,很适合平时的私人化阅读。

月兔:这几年国内出版了好些博物学相关的图书,图片都十分精美。其中《发现之旅》应该是最受欢迎的,因为书中汇集了伦敦自然史博物馆300余帧精美的博物学画作。虽然这些画作原本是为科学用途所绘,但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为广受好评,商务印书馆还特意出过珍藏版。继《发现之旅》后,商务又出版了《博物之旅》(又名《伟大的博物学家》)和《探险之旅》(又名《伟大的探险家》)作为一个系列,在博物学知识之外,补充了关于那些人和那段历史的知识。我虽然对博物学不是很了解,那还是被《发现之旅》里的画作打动了,要是能收一套放在书架上,没事时随意翻翻,亦可作赏心乐事。

天边的九滴雨:我对中国通史类的书籍比较感兴趣,尤其想看的是钱穆的《国史大纲》和郭沫若的《中国史稿》。想读通史,是因为近一段时间以来都在自己看《后汉书》、《三国志》等史书,但是进展有些困难,有些读不下去的感觉,所以就想通过阅读一些通史,来增进对重大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最早了解到上述两部书,是在一次复旦通识讲座上,听历史系的姜鹏老师表达了一个观点,叫“历史学的起点是未来”,意思是写历史的人往往带着自己对于国家未来的希冀来写历史,因此不同的史家可能从相同的历史事件中形成不同的观点。姜鹏老师当时就拿《国史大纲》和《中国史稿》举例,他表示(大意是)钱穆的观点是历史须在稳定与和谐中发展,而郭沫若则强调革命推进历史的发展。由于《中国史稿》很难入手,所以我就想买一部《国史大纲》来看,况且这本书在今天影响也挺大的。不过以后若有机会能看到《中国史稿》,我也会把两者放在一起对比阅读。

流水惜花:最近想找一部入门级的建筑学著作来看,了解到读库出了一套“建筑史诗”,专门为读者普及中西建筑相关的知识,况且读库出品的书都比较有意思,质量蛮好,就很想买一套。

之前有拿单册来翻过,知道这套书是清华大学建筑系老师王南在《读库》上连载的系列文章的结集,涵盖汉、六朝、唐、宋、元、东西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等古今中外的建筑。书中有大量的插图,每个古建筑的实景照片和各式绘图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再配以作者深入浅出的文字,方便人们理解各种建筑样式的特点所在。每册书的名字也很有趣,比如《六朝遗石》、《梦回唐朝》、《木骨禅心》、《万神殿堂》,既点题又典雅。书的装帧很精致,开本较小,方便出门携带,日后旅游时,每到一个佛寺或陵墓,就可以把相应的书翻出来看看,领略古代建筑的卓越造诣。

南瓜:之前在准备论文资料的时候找到了菲利浦·阿利埃斯和乔治·杜比主编的《私人生活史》,一直都想入手。虽然每一本都分量不轻,但其实相当有趣易读。两位主编都属于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这套丛书也正是年鉴学派方法论的直观展示:借鉴社会科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关注点从传统的政治军事史转移至更广阔的社会领域。《私人生活史》汇集了多国数十位历史学家就各历史时期不同阶层的私人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文化的研究成果,与《蒙塔尤》、《奶酪与虫子》等著作同属微观史学的代表作,对了解过去人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很有帮助。

养猪大户:想找一本比较容易上手的哲学史教材,市面上较火的是梯利与罗素的两种《西方哲学史》,以及罗伯特·所罗门的《大问题》;但是由于梯利那本比较简单,罗素的偏随笔性质,而《大问题》又以哲学专题为导向,因此都不太符合我的阅读要求。

但是奎纳尔·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史——或者说“思想史”——著作,它内容覆盖面广,不仅有对哲学家基本主张的详细介绍,还有对其他算不上哲学家的思想者(如马基雅维利、孔德、齐美尔等)观点的梳理,显得不那么“纯哲学”,但视野更为开阔,对于把握整个人类思想的发展脉络比较有帮助。此外,作为一本合格的教材,每个章节最后也有相应的参考书目和原著选段,便于查阅,适合初学者入门。

带箭的牧童:以前为了了解印象派美术,就在书店里闲逛,想找合适的画册,意外看到了译林出版的一本《奥赛美术馆》,是系列书“伟大的博物馆”中的一本。买回来看了好久,开本很大,画作常常占据一整页,扫描图也相当清晰;此外还有大量解说文字,向读者介绍艺术家经历、创作背景、风格的演变等内容(执笔人大多是各大博物馆的负责人),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图文并茂”。

这个系列所涵盖的知名博物馆非常多,从《伦敦大英博物馆》、《巴黎卢浮宫》,到《开罗埃及博物馆》、《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翻开这些装帧精美的画册,就能足不出户,神游世界各大博物馆(当然了,欣赏图片和欣赏实物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而如果能看完全套的话,也相当于间接学习了西方艺术史吧。

小罗锅:王佐良作为英国文学专家的大名早已有所耳闻,他在80年代写出的《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称得上是国内浪漫主义文学研究的经典著作。这一研究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还饱含着作者的艺术感受力,因为王佐良自己就是一位诗人,写作、翻译、编纂、评论,毕生用心于诗,所以在讨论拜伦、雪莱、济慈等人的作品时,他总是能注入诗人的激情,能极大地带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一个比较有趣的事实是,王佐良年轻的时候其实对浪漫主义并没有什么兴趣,甚至颇为反感,觉得这类东西早已作古,真正有价值的应该是如艾略特、奥登那路现代主义诗歌。但是半辈子过去以后,读的东西多了,他的看法也变了,认为浪漫主义其实“大于”现代主义,就像他在此书的序言中说的,“浪漫主义所追求的目标到今天也没有全部实现,而现代主义作为文学风尚则已成为陈迹了”。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深受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对浪漫主义不够了解,而王佐良作为一个过来人,却产生了相反的估价,这种具有反思意义的观点就引起了我的兴趣,很想看一看这本书如何教我们重新认识浪漫主义文学。

新闻推荐

灵知的前世今生(上):马西昂主义及其背叛者

《搁浅的心灵》,[美]马克·里拉著,唐颖祺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6月出版,186页,55.00元《灵知沉沦的编年史:马克·里拉〈搁浅的心...

 
相关推荐